媽咪,我們會這樣幸福多久?  

媽咪,我們會這樣幸福多久?

 

作者: 施又熙(珮君)
出版社: 我們出版 / 施又熙
出版日期:2014-07-30
定價:NT$ 280

 

楊 翠(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副教授)─專文導論

文榮光(彰濱秀傳紀念醫院心理健康中心院長)

江妙瑩(網氏/罔市女性電子報主編)

陳立宏(媒體工作者)

陳儀深(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擁抱推薦

  

  

寫給所有陷入絕境的母親與孩子們……

本書如同母女版的《不能沒有你》。

 

施又熙:一個「政治受難者」第二代;一個遭父親宣布脫離父女關係的女兒;

一個歷經失婚、破產、憂鬰症、牢獄之災的母親……卻也因為跟女兒的相依為命而走出人生低谷,並轉身成為幫助他人的書寫療癒工作者。

 

王芃:這個小女兒,患有先天性心臟病及顳葉癲癇,她從小到大至今十六歲,常隨著母親的災厄而顛沛流離,

但因為母親全然的愛,她雖多愁善感但也充滿夢想,並總想為母親減輕各種憂愁。

 

這是一對無話不談、永遠相互支持的母女。而本書就是她們的親密故事,

一個物質匱乏但充滿愛的故事,一個心中有恨的母親如何因為女兒而回到愛的故事。

 

這是一個渴光靈魂的自白,也是痛與愛的第一手見證。

關於一對母女,如何面對孤獨、創傷與疾病,如何跋涉苦難,走渡險惡,尋求自我療癒與救贖。

 

書中最動人的,是母女間的相互疼愛與信靠。單親母女,彼此在場,每一個日常生活的細節,都是人間至美……(楊 翠)

 

又熙姊妹及母親陳麗珠女士兩代,因為同一個男人而備受煎熬、命途多舛。……

冥冥中,又熙卻走上與母親亦步亦趨的命運……

女兒芃芃給她活著的動力與希望,

我想,又熙姊妹不也是陳麗珠女士的精神支柱,

「母女之愛」使得她們三代女性在各種逆境中堅毅地追求幸福。(陳立宏)

 

……分量足以放在台灣民主運動歷史的大巨輪下觀看;

長達三十八年的台灣戒嚴,

多少家庭與成員因各種政治迫害而飽受社會歧視、生活困頓,

她/他們的第二代或第三代目前正處於中壯年時期,在大時代推演下,她/他們的自主聲音在哪裡?……

又熙的生命書寫多少彌補了這個缺口……(江妙瑩)

 

施又熙的人生故事有著普遍的意義,本不必侷限於政治受難的角度來看。

所幸,她在二○一四年出版的這本新書,已經揭露了她在風雨之後依然能夠挺立的心得、答案……

總之,我看好又熙和芃芃未來的人生,希望讀者透過本書也可以看見自己未來更好的人生。(陳儀深)

 

 

 

 

 

【內文試閱】

 

痛與愛的見證

 

楊 翠(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副教授)專文導讀

這是一個渴光靈魂的自白,也是痛與愛的第一手見證。

關於一對母女,如何面對孤獨、創傷與疾病,如何跋涉苦難,走渡險惡,尋求自我療癒與救贖。

 

書中最動人的,是母女間的相互疼愛與信靠。

單親母女,彼此在場,每一個日常生活的細節,都是人間至美。

七歲時,母親節,小女孩以小手遞出她存了好久的七百五十元,請母親吃了節日套餐;

十一歲時,見母親猶豫不決,芃芃用零用錢與壓歲錢,為母親買下那台二手類單眼;

還有母女兩人一起烤蛋糕、吃湯圓的情景,牽手走過每一條街巷。

日常,就是最大的幸福。

 

這個一直在尋找幸運草的女兒,其實就是母親的幸運草。

讀到又熙二○○八年被陷害,以詐欺罪名判刑七個月,即將入監服刑前夕,小四的女兒,看著媽咪打包行李的畫面,不覺落淚。

深受孤獨、疾病之苦的母女兩人,相互照顧、依賴,即使是離別相送,也是靈魂緊緊牽繫。

這是一幅永恆的畫面。

 

這樣的母女情愛,更反襯出書中那位前政治犯父親的無情。

作為母親的又熙,內心努力蓄養火種,從不吝於為女兒打光、煨暖;

然而,作為女兒,她對父親的依戀、渴愛,卻僅僅換來心碎與傷痛,讀來讓人非常不捨。

 

最深的痛,來自最深的愛。只因渴求父親的愛,卻換來愛的斷絕,父親無情地奪走女兒所有的陽光。

我絕不會說,這是因為父親受盡政治黑獄,因而未曾學會愛人的方法。

確實,因為政治黑暗,讓女兒失去父親的溫暖照拂;

然而,身為父親,失去點燃光熱的能力,絕不能推給政治。

 

身為台灣最知名的政治受難者之一,他的女兒,四十年來,無論願意或不願意,都只能背負汙名,受盡社會的冷漠與敵視。

政治受難者家屬的身分,連想放棄,都不能自主選擇。

然而,最後,真正讓女兒陷身黑暗境域,真正取消女兒存在感的,卻不是社會,而是父親本人。

書中說,父親「帶走了所有的光線與熱度」,女兒「從此跌入長達六年的黑暗期」。

而父親卻因從未細讀過女兒,而誤解怨怪女兒「文革式弒父」。

然而,父親,你存在過嗎?你是如何存在的?

 

這名父親,以各種方式缺席。

弔詭的是,在女兒生命中缺席的父親,卻又以另一種鮮明的形象,無時無刻不在女兒的靈魂中,刺痛地在場。

一種缺席的在場,一種愛的匱乏的在場,一種愛的剝奪的在場,一種愛的決裂的在場。

 

父親最大量的缺席與最大量的在場,成為女兒的夢魘,深入靈魂深處,分秒啃噬著她。

疾病是一種隱喻。

女兒憂鬱症的癥候式閱讀,必須從父親那一頁開始,火線在苦難的歷史源頭就已深埋,而引爆,則在比歷史更森寒的現實裡。

 

書中說:「父親,是個絕情的人;母親,是個任性的人。」

因為父親而受盡人間寂涼的母親,以她自己的方式,愛著一雙女兒。

無愛是痛,有時候,愛也會成為一種痛。

彷彿隔代輪迴,她的女兒,也以另一種形式,複製了母親的生命,成為單親母親,一樣孤獨、痛楚、自我撕裂,一樣有如被整個世界背棄。

 

所幸,母女的輪迴夢魘,沒有真正出現,母女的故事,不會是同一齣戲碼。

又熙以她的生命韌性,堅決地編寫了自己的劇本,從最荒苦的絕境中,選擇了自己的人生。

 

書中寫到「放下」那一段,非常深刻。

「放下」與否,如人飲水,關乎自身,沒有誰可以輕易地叫誰「放下」。

「放下」,也不是單一命題,生命的重量與傷痛,並不是只有背與不背、放與不放這兩個二元對立的選項。

更多時候,你只能與它協商共處。

正如她說,憂鬱症好了會是什麼樣子?

這是一個難解、乃至無解的問號;

她覺悟到,與憂鬱共存,與創傷共存,與深愛與憎恨共存,吸納所有生命中的暗質,最後吐出清麗的花朵,這種療癒,是一種今生進行式。

 

當母親陷入憂鬱苦海,女兒不離不棄,陪伴她六年。

二○一一年,女兒病了,換成母親發願,永遠相陪伴。

在紅樓創意市集,母親手縫,女兒手繪,母女兩人,通過手作,療癒自身。

 

這部書,也是療程之一。

母親的書,女兒的畫,相互依靠,彼此衍繹。

我捧讀再三,感動落淚,突然想起,好多年前,當我的兒子埋頭塗鴉時,我也曾有過「母子之書」的夢,謝謝又熙幫天下母親完成它。

 

這是一則痛的見證,也是愛的告白。

愛與痛,都要學習說出口。

所有說出口的,無論傷痛或至愛,都是一種見證,

見證生命曾經有過裂縫,見證受傷者的肉身與靈魂,是如何艱苦跋涉,又如何堅定走過最苦寒的生命之冬。

 

 

讀書共和國網路書店  為有特色的書籍發聲

 

http://www.bookrep.com.tw/product/goods_detail.php?goods_id=3755

 

 

 

arrow
arrow

    讀書共和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