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3-26 12.00.14.jpg  

 

職場文化是這個國家的經濟政策與文化交互所產生的結果,無法一語概括,所以我們的切入點著重於台灣和新加坡兩國年輕人在職場上的感受。

不管過程,結果最重要:我剛到新加坡擔任業務時,新加坡主管並不會告訴我過程該怎麼做,只是一直強調業績需要達成多少。雖然老闆會大致解釋公司基本的產品和簡介給我知道,也會請同事對我做兩三天的教育訓練,但除此之外,就沒有太多的「細節教學」。過了整整一周的「試水溫」期後,隔周開始,每天下班前老闆會非常嚴格檢視我今天拜訪了多少客戶,以及隔天約到了多少客戶見面。如果沒達成目標就會責罵,而不會過問你為什麼做不到。

同工不同酬:這是我觀察到滿有趣的差別,在新加坡有可能兩個人是同一職位,卻有不同的薪水待遇,甚至聽過有差距一倍以上的。會出現這種現象,主要是新加坡不像台灣有最低薪資限制,而且一家公司常常有各種種族的員工,而不同種族所持有的准證有不同繳稅規定,這些稅都要由雇主負擔,所以,有些雇主會把這份成本也算進去該員工的薪資中,造成薪資的差別。

除了不同種族和不同類型的准證外,年資也有差別,因為同樣的職位也可能因為待在公司時間的長短而有不同。在台灣這個狀況並不會如此明顯,之所以會因年資而有顯著的差別,主要是因為新加坡每年的加薪比例平均比台灣高,因此拉大了原本的差距。再加上新加坡有「跳槽文化」,當地人都會開玩笑說:「努力工作未必會拿到最好的 pay(薪水),但是努力跳槽一定可以拿到更好的薪水。」只是,我認為對於年輕人(甚至包括我們外地來的工作者)來說,每跳槽一次,對你整體職涯的風險與對該產業的專業度累積都有很大的影響,需要很完善的思考與評估。不要只局限於眼前的薪水,眼光與格局才是決定你在職場真正的價值。

同事只會把你當競爭者:在新加坡,當地人對於像我們這種外地工作者會有較強的競爭意識,雖然他們不至於冷漠無情,但在工作上他們偶爾也會不太願意伸出援手。其實,也是因為這個國家的競爭激烈,工作節奏快速,所以和講人情味的台灣相比,有很大的差別。

禮拜天不談公事:在台灣沒有特別強調「家庭日文化」,所以,剛到新加坡時,常常忘記周日是個不能打電話給同事和老闆的日子,每次我都會「不知好歹」地詢問對方可否在周日聚餐,或是在周日問老闆關於工作的問題,直到有一天,老闆寫了封 Email 給我,對我說:「艾兒莎,星期天我要陪我家人,可以不要一直拿工作的事煩我嗎?」我才知道周日每次他們都「已讀不回」的原因了。

 

艾兒莎 Elsa Tseng挑戰高薪,勇闖新加坡打天下:在新加坡成功找到好工作和打理生活的全方位指南

arrow
arrow

    讀書共和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