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c305bbef1b2163e3f7358    

青花瓷成熟於元朝,明代發展達顛峰,其中明永樂、宣德年間之青花,號稱「魁首」。統治期間製造出極品的永樂帝,曾讓鄭和七次下西洋,青花瓷因而成為皇帝宣示權威的賞物,隨著鄭和橫跨亞非。永樂年間青花雖已出入世界,但數量不多,西洋人士真正為之驚嘆,並視如拱璧、敬若神明,是在十五至十六世紀的大航海時代。

 

著有《千年客家》等書,曾在聯合國總部擔任文件審議的湯錦台,因研究客家人而進一步接觸青花瓷。湯錦台從時代的角度,分析青花瓷的蹤跡。他指出,青花歷元朝、明初的輝煌後,「明朝中葉正德年間,王陽明奉朝廷之命,到贛南和閩、粵交界處平叛,其中許多士兵,從江西景德鎮調來」,而「景德鎮是官窯,懂瓷的士兵,落腳後開始教當地百姓製瓷,加上閩、粵交界有好的瓷土,且當地客家人吃苦耐勞,於是青花在該地大量生產了起來」。

 

湯錦台說,之後,葡萄牙人於1557年占領澳門,此時,閩、粵交界以客家人為主力生產的青花,藉地利之便,經澳門由葡萄牙人帶回西洋;也由漳州、泉州的閩南商人賣往馬尼拉,再由占領該地的西班牙人運往墨西哥,轉賣歐洲。他表示,「青花瓷在十六、七世紀,因大航海時代的國際貿易成為世界珍寶。」

 

1624年,荷蘭占領台灣,荷蘭東印度公司自然不想放過這門生意,湯錦台指出,「但此時閩南海權被鄭芝龍霸占,荷蘭人無法直接從大陸進口青花,只好經由鄭芝龍控制的泉州商人把青花運到台灣,再從台灣北上轉賣日本,或經印尼的雅加達(荷蘭亞洲統治總部)轉運回歐洲市場。」在西方對青花為之瘋狂的十七世紀,湯錦台表示,「等於是客家人製造、閩南商人送出、台灣為關鍵轉運站,然後青花由此引領風騷於世界。」

 

瓷品可見人品,瓷品亦見國力,因此特性,元入中原前要設「浮梁瓷局」,以景德鎮為瓷都,顯示對政權的控制;清順治入關大權穩當後,即恢復御窯場運作,還下令製造龍缸,宣示皇威。

 

青花瓷常是觀察當代的龍睛鳳眼,如明朝永樂帝愛幹大事,他建故宮、編《永樂大典》、遷都北京、命鄭和下西洋;清康熙帝平三藩、收台灣、親征噶爾丹,成就了歷朝版圖最大江山,這兩位皇帝在位時做出的青花龍,就是歷朝最兇猛威武的。相對地,大陸收藏家馬未都評嘉慶朝的龍,「像洗了澡出來,特撫媚,因時代往下走,龍也打不起精神了。」

 

―摘自《消失與重生:翻轉在地老文化,創造台灣新價值

135910006316328_big  

arrow
arrow

    讀書共和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