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廳  

1765年,

廚師博維耶(Beauvillier)在巴黎開了「布里昂」(Bouillon,琺文意為「肉湯」)飯館,

它是當代餐廳的前身。

 

十七和十八世紀,法國人開始改變長期以來在料理中過度調味的習慣,

強調食材的原味,如以紅蔥頭、青蔥、鯷魚和松露等來提味。

這使得法國廚師聲名遠播。

法國外交官塔列朗公爵(1754~1983)參加維也納會議後自豪地宣布:

「各位先生們,你們拯救了法國!」

 

法國大革命期間,許多貴族遭處決或逃往國外,

使得一流廚師紛紛失業,於是他們便跟隨博維耶的腳步開起飯館來。

如此一來,法國的烹飪術終於流傳到民間。

 

法蘭西第三共和期間,市民料理變化豐富,

雖然提供了許多新的刺激,但在許多方面也過度誇張,

因此促成了後來法國料理的改革與除舊。

 

然而,法國菜中還是有土蘋果食譜,但它並無悠久的歷史,

例如一般認為是道地薩伏依菜的法式馬鈴薯焗烤(Tartuflette),

它其實是直到1980年才由瑞布羅申起司行業協會所設計的料理,

目的在於促進價格不菲的瑞布羅申起司的銷售量。

 

美食評論家亨利‧高特(Henri Gault)與克里斯汀‧米羅(Christian Millau)

於二十世紀七〇年代在法國發起「新廚藝運動」(nouvelle cuisine)

並提出十大禁忌,吸引了所有歐洲料理跟進:

 

菜餚不可烹煮過久。

應使用新間與優質的食材。

菜單不要過於繁複。

無需追逐潮流。

要不斷嘗試新料理手法所能帶給你的啟發。

應避免使用醃漬、風乾肉和發酵等等手法。

應避開棕色及白色的醬汁。

要注意選擇好的營養成分。

不要為了視覺效果而扭曲料理。

要富有創造力。

 

因此,法國人以其料理自豪,

這形成了他們對國家認同的一部份。

選擇上等食材,及地區性、季節性的產品,

以及保留食材原味等原則備受重視。

因此,荷比盧三國的料理深受法國菜的影響。

 

~節錄自《諸神的禮物:馬鈴薯的文化史與美味料理;以激烈方式改變世界歷史的貧民食材

諸神的禮物:馬鈴薯的文化史與美味料理;以激烈方式改變世界歷史的貧民食材  

 

 

 

arrow
arrow

    讀書共和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