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_Partenon_de_Atenas_adj  

偉大的建築並不是桌上的麵包,也不是法庭裡的正義。

沒錯,建築會改變生活品質,而且影響往往十分驚人,然而建築無法醫治病人、教化無知,光憑建築也無法維持生命。

建築充其量不過是提供一個舒適、令人開心的環境,讓上述事情得以發生。雖然建築本身可能無法創造生命,卻以這種種方式為現存的生命帶來意義。要討論建築有多重要,就必須了解建築以何種方式展現影響力。建築除了明顯具有「遮風擋雨」的功能之外,其重要之處就和任何藝術一樣,都是讓生命更加美好。



矛盾的是,最平凡的建築對人類的意義往往最為重大,像是頭上的屋頂,以及隨意造來讓我們躲雨、工作、購物、睡覺和玩樂的建物。

這些建物是白話方言,是建築界的標準語言,但卻非本書的重點,但我仍想加以探討,原因在於,我並不認同「嚴肅的建築」和「普通的建築」可以明確劃分。藝術史家尼可拉斯.佩夫斯納爵士(Sir Nikolaus Pevsner)寫道:「腳踏車棚是建物,而林肯大教堂則是建築。」但那又如何?兩者皆是建物,也皆為建築。林肯大教堂這棟建築確實比腳踏車棚更複雜、更宏大,建造的動機也更為神聖。

然而,每棟建築都訴說了背後的某些文化,每處結構至少都有些視覺趣味,也都能喚起某些情感和情緒。雖然宏偉的大教堂所引發的討論比普通車棚還要多,但兩者同樣塑造了我們的環境。再者,與車棚相似的建物包括商場裡、高速公路旁、郊區城鎮裡的地方商用建築及住宅建築等,對我們所居之地的影響都比遠方的大教堂大得多。

 

 1028109  

 

這些建築都稱不上傑作,而政治正確的評論家會不以為然,且為此感到痛心。

然而,我們仍冒險忽略這些建築。麥當勞?拉斯維加斯的賭場?移動房屋、郊區的貨櫃屋、路邊商圈、購物中心、辦公大樓停車場?這些建築可能很平庸,也可能充滿歡樂及巧智,但很少能給人超脫的感受,不過卻能讓我們知道自己是誰,以及自己想打造什麼樣的環境,而且往往成效頗彰,讓大多數建築評論家大為難堪而不願承認。

美國的建築大多醜陋,但話又說回來,十九世紀倫敦人也覺得當時的倫敦建築多半很醜。美國今日的建築環境如此缺乏藝術性,可能正反映出我們的文化,就像巴黎和羅馬的設計也反映出背後的城市文化。可以確定的是,想在今日認真討論建築,卻又想避開整體建築環境,絕對是緣木求魚。從高速公路到花園,從商場到教堂、摩天大樓、加油站,一切都是緊密相連、互相依存。我無意將二十一世紀之初的景觀浪漫化,但我知道,佩夫斯納的學術二分法再也無法成立。

 

ー摘自《建築為何重要

135330478913961_big  

arrow
arrow

    讀書共和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