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4  

顧玉玲(人民火大行動聯盟成員)

顧玉玲  

 

期待一本深入農村、爬梳史料、重新述說臺灣農業與農民處境的書,終於我們等到了。

知道慕情要寫灣寶抗爭,我只有佩服:「不要停。你不寫就沒人寫了。」遽變的社會,抗爭迸裂起落,揭露的無非是主流歷史看不見的慘酷代價,惟依恃不懈的集體反抗才撐開灰茫視野的一點能見度。

來到我手中已然六度易稿的「黏土」,書寫的厚度超乎預期,從此時此刻回溯灣寶百年史,談移民爭地、搶水、到護土,也大筆寫下臺灣農業政策對土地與農民的擠壓拉扯,有改朝換代的時間縱深以探索政經原由,也有全球牽引的空間廣角來追究邊緣處境。抗爭前線的人一個個都補上具體的身世脈絡,憤怒與行動都有了來歷,但我們早已預知死亡將至,讀來特別驚心動魄。

這是所有這塊土地生養的人民都必須補修的一門歷史課,中學課綱調整中最該被翻轉的真相。幸賴慕情努力不懈地勤跑、好問、探索史料,大篇幅摘記土改與農業政策更迭的利益盤算與國際壓力,留下以農民為主體的政治經濟分析;感謝灣寶及「四方來援」的農民,親身見證了臺灣農業如何被一刀刀凌遲,田地又如何一吋吋失去,並在流離困境中實踐自救脫困的集體戰鬥。

閱讀「黏土」,速度快不得。臺灣農村百年史歷經殖民統治、國共內戰、冷戰與美援時代,每一個政策實施都有相對應的社會連帶作用,有人獲利,有人受苦,這筆帳不能不清算。六○年代以農養工,政策性全面壓低糧價,以低工資吸引外資設廠。米賤傷農,多數農民父母窮盡畢生之力培養子女脫離農村,湧入都市的加工出口區,填補低廉勞力需求。農村青年流離在都市邊緣謀生,我們跟著吳櫻男的足跡走過新店的砂石場、高雄的拆船廠、臺北的中華商場,也隨著洪箱來到桃園的紡織廠,歸鄉不得的農家子弟在都市裡無止盡地加班。主流論述中的經濟奇蹟,隱藏的代價是工業汙染與工傷職病,以及被拋在身後犧牲掉的農業、農地與農民。八○年代中美食米及穀物貿易協定進一步禁止稻米出口,國家取消農業補貼,農民棄稻轉作,休耕制度與農地釋出買賣幾乎掏空臺灣農業的根基。

而同一時期,資本外移帶來一波波的關廠風潮,新自由主義逐步襲捲全臺,政權更迭但經濟政策全無二致,至二○○二年臺灣加入WTO後接連簽訂三十餘個雙邊、多邊自由貿易協定,任令跨國資本進入金融及投機部門、開放外國農產品大量進口、加速國營企業私有化、勞動條件去管制化、土地與住宅成為獲利最有效的炒作商品……財富快速集中少數人,勞損、環汙、糧缺、食安危機的惡果卻由全民共同承擔。

「黏土」就踩在這個現實基礎上,展開歷史探究與行動紀實。

多重的敘事軸線,特有的女性視角,處處看見宮廟在移民村落裡的深厚關連,凡有公眾之事必擲卜問卦,求天地人都能不逆自然地共存。我特別喜歡有關農作的書寫,不論是養地以備有機糧,或是細說從頭的西瓜史,都極親近體己,像是大廟口坐了就要開講。農民種西瓜如養小孩的種種暱稱甚是傳神:放嬰仔、指母公大、頭遍大、二遍大、滿股……大抵都是聞聲即可猜測形貌,量身訂作的果實暱稱是瓜農間的通關密語,交換著日後熟成的經驗評量,與大地的協商對話。

初次北上抗爭,灣寶婦女凌晨三點鐘先至龍雲宮包便當,村中無人去過環保署,怕遲到唯有透早出發,為後龍科技園區開發案進行環評大會的生死戰。閱讀這一段,我忍不住笑了,回想起過往曾先後兩次與具農民身分的工人共同抗爭,也是半夜即從原鄉出發,也是在臺北街頭迷途繞行,鄉下人相招遠赴臺北告官,組織行動之艱辛忐忑根本是地牛翻身了的莫大震動。一九九八年,因從事臺北捷運工程而罹患潛夫症的工人們返回花蓮玉里,農村接納了這些年少離鄉打工卻在中年失業返鄉的遊子,以耕作勞動撐住他們的身心。長達二年追討職病補償的抗爭過程中,他們每次長途跋涉北上,農事暫歇連老婆也併肩一起抗爭,並帶來碩大玉里西瓜在街頭分食。一九九九年,我們協同世居玉山深處的東埔布農族人抗爭,他們因狩獵被禁而轉作茶農,且兼作氣象局的外包臨時工,扛起八十公斤重的太陽能電瓶上山,但職災後卻因不具勞保身分而求償無門。每每北上抗爭,族人們向部落教會租借兩輛小巴廂型車,老人小孩也進了車廂,披星戴月長征至臺北街頭。工農利害與共,身分多有轉換、重疊,我在協同行動中學會了配合農忙、農閒的抗爭節奏,要避開週三農市買賣,還要注意氣候變化,施肥看風向,雨來要搶收,農作由天不由人。

百年史寫來不易,人與事,輕重拿捏與取捨都是政治決定。故事來到二○○九年,記者胡慕情與灣寶農民相遇了,再來的每一個場景都是她的目光與腳步追隨所至,一步步跟著盯著報導,公開的政策對話毫不放鬆。故事步驟慢下來,筆觸卻緊綳了,張力增高了。

她寫農民的受苦與奮鬥,更不忘寫當權者如何濫權,一個個點名,貪婪的、說謊的、仗勢的、偽善的全要現形,史家之椽,不要等以後,現在就要究責!不怕得罪已經或即將掌握權力的人,只怕證據揭露得不夠充分,細節就是真相。

官搶民地,圈地買賣以圖利財團。「一方有難,四方來援」,事實上反迫遷的抗爭是四面八方都來相挺了,解嚴至今的社運力量集結,同樣都面對擴張式開發政策下對人命與環境的剝削及掠奪。中央與地方聯手背信,欺騙農民,承諾不算數,官方動用行政及立法工具一再強逼、拖磨、反覆,只要徵地未撤回,懸而未決,抗爭中的人便不時與意志搏鬥,生活隨時都繃在弦上,壓力大到難以想像。陳幸雄半夜失神走出家門,洪箱衣櫥壞了不敢更新,張森文疑心有人臥底下毒,受創瘋癲……失去土地與家屋的恐懼,飽嘗羞辱,更有無窮的自責與失志。朱馮敏、張木村、張森文,這些在抗爭中接連逝去的名字,至今寫下仍是艱難萬分。

一直到書成出版的此時此刻,臺灣走向自由貿易島的政策仍是朝野最大共識,不分藍綠爭相爭取簽署「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TPP),可預見更大規模的外國農產品傾銷,更自由無礙的資本橫行,更惡劣的勞動條件與下降的公共支出,工農損失成為經濟發展(誰的發展?)的祭品。壓迫從來就是現在進行式,面向歷史廢墟的拾荒者,拒絕把結構問題個人化,不願公共資源遭少數人壟斷,以行動召喚更多的行動,集體抵擋佯裝進步的新自由主義風暴。

荒瘠的砂土難蓄水,但與黏土相沃就長出保水性了。水留得住,土就養得起來,能世代餵哺眾生。土壤改造需要費時耗力,沒有捷徑,是合作而非競利,一鏟鏟工蟻般的人力搬送與攪拌,需要組織聚合的那一股氣力,要人情冷暖都走過,要時間蹉磨互助協作,要討論個人盤算與公共關連,要長出集體的條件以練習民主參與。

這就是「黏土」告訴我們的事。

 

摘自黏土:灣寶,一段人與土地的簡史

黏土-COVER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黏土 土地 灣寶
    全站熱搜

    讀書共和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