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法新社

 

高中時,許元耕的偶像是知名球星鈴木一朗,認為若能成為職棒選手就此生無憾了。可惜人生無常,舊時代教練缺乏正確訓練的觀念,加上許元耕為了跟上其他從小開始訓練的球員,他每天加倍練習造成過度訓練,高三時,運動傷害找上了許元耕,右肩韌帶斷裂,這對棒球選手而言是晴天霹靂的打擊。

看過好幾位醫生,大家對傷勢的說法一致——即使痊癒,也不可能恢復原有的肌耐力,玩玩棒球沒問題,拿打球當職業,絕對負荷不了。他不死心地追問:「如果選擇開刀呢?」醫生們表示不可能百分之百恢復,且開刀之後兩年內,無法從事棒球專項訓練或劇烈的肩部運動,以免肩膀再度受傷。

高中畢業在即,時間逼迫他往前走,在當下,許元耕只能收起沮喪和失望,投入大學考試當中,而他也錄取了國立台北教育大學體育學系。這所學校很棒,但許元耕讀了一學期就決定休學。

媽媽勸他讀完體育系,將來當體育老師,算是一份相當穩定的工作。

然而當時的他認為,這不是他真正想要的。

「我不斷思考未來,既然職棒選手已經無望,自己到底還想做什麼?體育其實範圍很廣,包括管理、行銷、傷害防護、教職等出路。大家都覺得當老師最有保障,可是對於其他出路,如果認真投入,難道會沒有前途?」

原本的生涯規劃是打棒球、走競技路線,如今即使受傷、被迫中途轉彎,他發現自己對體育、運動依然有夢想、有熱情。

只是,在多數大人眼中,沒好好升學就是壞小孩,許元耕琢磨了自己,與其在這種情況下讀完體育系,他寧可休學去體驗生活,幫助自己思考得更清楚。

0922-1  

 

自行車賽事,讓他贏來Second Chance

棒球夢在許元耕18歲前夕殘忍地結束了,當時承受的衝擊與惶恐,曾令他自暴自棄地想:「我這輩子不要再參與競技運動了!」但自行車比賽扭轉了這個想法。

騎車是他在棒球體育班養成的習慣,當時宿舍和球場位在社子、學校位在士林、家住在松山,還沒有機車駕照的他,以騎車往返,兼做交通和運動。考完大學後,為了排解心中鬱悶,同時又想自我鍛鍊,對肩膀較無傷害的自行車運動雀屏中選。

休學期間,整整一年半,他去自行車店兼差學習,順便賺零用錢,為了保持體能,於是延續高中時代的騎單車運動。工作環境讓他有機會接觸更多自行車賽事和器材,球員時期打下的體能基礎和毅力讓他在騎乘時有不錯表現,騎著騎著,車店車友開始找他組隊參賽。

要不要開啟另一段選手生涯?還是一如當初所想,再也不參與競技?熱愛體育的心很快給出了答案:「我要騎!我要比!」

他開始征戰各大賽事。參加的雖是自行車團體賽,平日可隨時進行個人練習,提升個人能力,尤其是爬坡山路訓練,許元耕覺得練起來超累卻富挑戰, 當進步一點一滴出現,帶來極大的成就感,令他著迷。

單車練習是有難度和風險的,流汗、鐵腿、摔車都不算什麼,一不小心也會造成運動傷害。如果要挑戰越野賽,必須騎在非人工鋪設的非柏油路面,路況顛簸險惡,得以越野登山車進行鍛鍊,且訓練重點放在強化上半身肌群和控車能力,通常許元耕會做較多重量訓練。如果要挑戰公路賽,必須騎在一般柏油道路上,體力好壞是勝負關鍵,得以公路競賽車來鍛鍊,訓練重點放在強化心肺功能和對車輛、道路的掌控能力,許元耕會花更多時間

做騎車訓練。

參與自行車賽帶給許元耕第二個運動生涯高峰,讓他慢慢走出肩傷的挫折,重拾開朗與積極。

 

0922-2  

散盡打工費,隻身去泰國訓練營找苦頭

為了強化自己的能力,許元耕曾經隻身前往泰國清萊的冬季訓練營做為期3週的專業訓練。由日本知名選手福島晉一所創辦的訓練營,大約會有2025名國際選手,來自世界各國的好手在冬季齊聚一堂,準備迎接新年度賽季的考驗。福島先生目前已轉往法國擔任自行車教練,但此訓練營仍持續運作中。

許元耕在20歲時參加此訓練營,本以為自己會是很年輕的選手,一到當地才發現,很多外國選手比他年紀更小,當時全團共有818歲以下的青少年。那年冬季,他獨自來到泰國北方的清萊市,從機場到營隊,交通十分不便,全團只有他一個台灣人,而營隊裡幾乎都講日文,加上此地的訓練量和他平常相比,簡直是天與地的差別,令他一度認真考慮,要不要把機票提前、打道回府。

參加營隊的費用,是許元耕辛苦打工攢下來的,若就此放棄,未免太說不過去。他決定還是硬著頭皮支撐下去,反正只有3週,把吃苦當成吃補,就當自己是參加魔鬼訓練營吧!

清萊是泰國北方大城,營隊卻位在城市的偏僻郊區,單車踩著踩著,一出市區就幾乎看不到建築物,滿目荒涼。

活動期間,許元耕曾中途爆胎,一度落單還迷了路。他想起營隊曾發給每人一張民宿的名片,他拿著向居民請教該怎麼走,竟然沒人知道!不得已只好憑印象摸索,往大致的方向騎,幸好順利找對路。事後想想是自己糊塗了,每天騎140200公里不等,早就脫離一般人熟悉的生活圈,這道理就像來到雲嘉地區詢問宜蘭某民宿怎麼走,當然得不到解答。

「辛苦歸辛苦,但很值得。當夥伴們看到我在泰國訓練有成,也紛紛前往挑戰。」

他還發現,在泰國訓練營遇到的外國選手個個早熟,在日本可能1618歲就能以此為業,還有人十幾歲就獨自前往法國挑戰職業隊,這一點和台灣區別很大。

經過一大圈的學習、嘗試、挑戰與錯誤,許元耕找到自己的目標了,他認為個人能力是知識和經驗的總和,因此決定重回學園繼續求知,同時不忘和社會保持聯繫,透過和喜愛運動的同好頻密接觸,培養實戰經驗,一邊求學,一邊深植自己的工作力。

許元耕再次報考大學,順利考上自己有興趣的台北市立大學運動健康科學系,重新成為大學生。

與此同時,他給自己的目標,是將「行銷」、「教育」、「訓練」三方領域整合,讓體壇有目標的夥伴能有更好的舞台。

 

0922-3  

請把「運動傷害防治」早點教給學生運動員

許元耕認為,運動傷害防治概念、體育行銷概念等,這些留待大學再教未免太遲,最好從基層時期開始教起,尤其對高中體育班學生而言,有燃眉之急。

儘管大學培育出如此多的運動專業人員,但國家未必需要這麼多運動選手和體育老師,如果無法參與競技,或是不喜歡任教,這群體育生未來能做什麼?還不如讓大家提早

認識體育界的生態,從中找尋自己能走的路。再者,運動傷害的發生率太頻繁,這是運動員早夭的主因,若有運動傷害防治概念,能在第一時間處理,將損傷降至最低。

正因運動傷害毀了許元耕的夢想,他特別希望加強這部分的防治宣導,別再有運動員重蹈覆轍,悲劇不該一再發生。

即使棒球夢無以為繼,許元耕的棒球魂依然存在,看球賽依然是他的最愛。只是,每當看到選手和自己年紀相仿,或見打法和自己相似,尤其有人把球從外野傳回本壘時,許元耕心裡會有一股酸澀,覺得「如果沒有受傷,不知道現在的我會走到哪裡。」

寫企劃、找贊助、辦活動,走出象牙塔

「我第一次爭取贊助時,根本不懂要準備企畫書,可想而知,馬上被拒絕了。但那家店的老闆約我去聊一聊,還熱心指點我欠缺了哪些東西。在這之後,我會換個角度思考:『廠商贊助我們,到底能得到什麼效益?』當我想清楚,說給對方聽、寫給對方看,成功的機率就提高了。」

「很多人覺得商業不好,一聽到爭取贊助就恐懼,好像金錢很罪惡。但休學期間我參加車店的車隊,知道比賽需要很多開銷。我告訴自己,想要推展體育活動就得學會如何找贊助,這件事雖然吃力,但不能逃避!」

在許元耕眼裡,運動員的人生相對單純,但絕不該不食人間煙火。他很慶幸自己及早接觸社會,在重回校園後,他願意把個人經驗貢獻出來,幫助其他運動選手了解自身專業以外的世界。

他說:「找廠商,我除了考量規模,更會考慮理念是否契合。」他認真研究品牌,把心得分享給學弟妹,大家一起努力將觸手伸展出去,將體育、運動帶到更多角落。

許元耕不僅頭腦靈活,更可貴的是,他有顆磊落、體諒的心。他並不將贊助商視為印鈔機,而是有志一同推廣賽事的夥伴,因此在爭取贊助的過程裡,願意從對方的角度思考,此舉讓雙方格外容易締結友好關係。

0922-4  

誰說只能當體育老師?學體育出路很廣

許元耕對體育充滿想法,他認同教育是推廣體育活動的重要方式之一,且有必要紮根。他最希望推廣運動傷害的相關知識,讓選手的運動壽命得以延長。再者,他知道多數家長擔心學體育的子女將來沒出路,因此有必要改善眼前的大環境,否則光有理想的運動員、有熱忱的教練,若沒有健康的環境,也是枉然。

此外,藉由物質的提供,讓偏鄉學童被關注,這一點很有意義,因為許多學校把球隊視為亂源,體育生飽受忽視或歧視。許元耕猶記讀棒球體育班時必須住宿,體育生無論學習、練球、生活都在一起,關係親如家人,但體育班被污名化是令人遺憾的事實,許多體育班學生非常自卑、固步自封。許元耕衷心希望能改變這種現象。

而像是奧運馬拉松選手張嘉哲成立「LoveShoes.TW」,幫弱勢的基層運動選手募集愛心跑鞋。當跑鞋被募集回來會先清洗,再捐給基層運動員,他認為這對選手是很大的鼓舞。大家期盼的不是拿到鞋之後以成績回報,或是發文感謝,而是希望小運動員們知道「社會上有人很關心你們」,然後,把這份力量傳遞下去!

至於訓練推廣,這部分涉及較多商業行為,但也是一個讓運動員將專業轉換成事業的機會!例如辦理各種主題的訓練營,讓專項運動員有機會傳遞自己的專業時,也獲得一定的報酬和經驗,翻轉社會對運動員的刻板印象。

許元耕語重心長地表示,每一科授課老師若覺得學這門課會很有前途,學生們自然充滿熱情。然而,如果就連體育老師都認為「學體育沒出路」,這樣一來,誰會想走體育這條路?

許元耕斬釘截鐵地說:「我是運動工作者,我相信學體育、學運動有前途!在推廣『運動生活化、生活運動化』的路上,充滿各式各樣的機會,就看學體育的我們有沒有勇氣去接觸、去把握!」

 

---摘自進擊的勇氣:從23歲到56歲,勇氣沒有年齡限制,隨時可以全心投入,爭取自己的舞台!

(幸福)進擊的勇氣2D書腰72dpi  

 

arrow
arrow

    讀書共和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