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114  

移民分布圖在日本時代繪製的各種主題地圖中,並不算起眼,但也算是獨具一格的。又因為日本籍的農業移民主要分佈在花蓮一帶,所以花蓮的地名日本味道很濃厚,像是玉里、春日、松浦、長良、鶴岡、舞鶴、見晴、富里、奇美、紅葉、瑞穗、磯崎、豐濱……等等不勝枚舉。這在台灣的地名中算是一項特色,這些「和式」地名究竟是如何形成的?這還得從日本時代花蓮日本移民村的歷史說起。

 

「七腳川事件」之後,日本人沒收了知卡宣社所擁有的土地,開始引進日本移民,經營官辦移民村。因為日本移民中以四國德島縣人最多,新移民便以德島縣境內的吉野川為名,正式命名移民村為「吉野村」,於是七腳川被吉野所取代。花蓮地區類似的例子,還有壽豐鄉的豐田移民村、鳳林的林田移民村。

 

十九世紀末,日本發動甲午之戰,為國內過剩的人口找出路是原因之一。占領台灣之後,當然想在台灣推動殖民事業。但殖民政府為什麼將農業移民選擇在花蓮,而非西部平原地帶?

 

主要是考慮西部平原地區,人口壓力已重,如果再移入日本農業人口,可能會與在地農民發生衝突,不利殖民統治。而當時花東地區地廣人稀,似乎是較適當的選擇。經過幾次調查,殖民政府認定台灣東部還有近三萬公頃土地可供利用,於是開始進行農業移民政策。

 1114-2  

根據一九一六年的統計,花蓮地區的日本農業移民總共三千六百餘人,而台灣其他地方的日本農業移民還不到花蓮的零頭。為了在台灣東部推動日本農業移民政策,台灣總督府特設移民事業委員會及移民課,專管移民事宜。並在基礎建設上,如道路、醫療、自來水、學校等設施給予極大的補助。

 

到一九三四年為止,台灣總督府共花費四百五十萬日圓補助台灣東部的日本移民事業,比整個花蓮廳的預算還多出一百多萬。台灣總督府幾乎是以救濟的方式來保障日本移民的生活。但即使殖民政府花費了那麼大的力氣,花蓮的日本移民事業並不成功。

 

主要的原因在於花蓮的特殊地理條件。花蓮多颱風,如果沒有完善的水利設施,根本無法從事水稻耕作,因此移民村只能以種植甘蔗為主,而食用米就必須以高價購入,如此一來日本移民的淨收入反而不如當地一般的台灣農民。

 

光復後,地名自然有所調整,但其實變動也不大。例如花蓮有一個鄉名叫光復,早年光復鄉分屬阿美族馬太鞍、太巴塱兩大社群,日本時代馬太鞍改名「大和」,太巴塱改名「富田」。光復後大和改成大平、大華、大全、大安、大馬、大進等一系列和「大」有關的村名;富田則改為東富、西富、南富、北富等一系列和「富」有關的地名。這種地名的變更方式,對花蓮的原住民而言,不過是殖民政策的延續,實在談不上甚麼「光復」。

 

大和是日本民族的稱號,保留「大和」、「富田」之類的純日本地名,對抗戰八年的接收大員而言,實在太交代不過去了,但是在地名上留個「大」、「富」的尾巴,再加上個東、西、南、北,這種更改方式形同兒戲。中國人對地名的態度,還不如對自己的名字來得慎重。光復後,國民政府對於台灣地名的態度,似乎只要求對日本味道太重的加以更改,而且更改地名也是全憑接收官員的裁定,並沒有一套明確的地名更改政策。

 

---摘自《隱藏地圖中的日治台灣真相─太陽帝國的最後一塊拼圖

142363498030986_big  

arrow
arrow

    讀書共和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