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px-Flag_of_the_Emperor_of_Manchukuo.svg  

(圖說:滿洲國國徽)

 

 

【為何學習歷史?】

 

在此,進入「為什麼我們要學習歷史」的正題。

我認為讀者們在閱讀歷史書籍之際,必然有著「希望清楚地區分出行為的善惡」、「想知道是哪個地方出錯了」這樣的心情。不過,認為「不需要討論『為什麼做出那種事情』」、「不想讀全部是藉口的書」的讀者,想必也不在少數。

 

然而,那些都不是歷史。所謂的歷史,是要闡明因果關係。

如同岡田英弘在《所謂的歷史是什麼》一書所寫,歷史不是判斷個人或國家行動在道德上是正義或邪惡的場域。對現代國家而言,亦非判斷孰好孰壞的場域。

 

歷史不能介入道德價值的判斷。

 

從現在的立場來區分好壞對錯,並非歷史,而是政治。也就是說,決定什麼對現在的國家或人們是好或壞,不能稱為歷史。歷史不是法庭,這是我和岡田英弘所認為的歷史學。

 

我們身處在現在進行式的世界,不能在中途就下定結論。我們歷史家的義務,是盡可能按照原樣呈現發生過的事情實態,為了讓後世人們瞭解來龍去脈而留下說明。

 

學習歷史,若用比喻來說,是和科幻小說一樣,為了對於「當時發生什麼事」、「為什麼變成那個樣子」、「身處當下的人們如何考慮」等事,做出帶有現實感的理解。因此,我認為優秀歷史家原本的使命,是盡可能地將所發生之事,正確地、帶有臨場感地表現出來。

當然,沒有完全的「好的歷史」。書寫歷史的人並非完美,史料亦是有所偏差,更沒有完全公平、中立的立場。

 

即便如此,書寫歷史是為了將已發生事件進行前後連貫的說明,從而留下更好的歷史。問題在於,是否可以寫出具有統整性的說明,讓無論是多年後的人們、或是從外國人立場來看,都能令他們想到「哦,原來如此,那件事原來只能是這樣解釋」。判斷善惡,不是活著的人們要做的事,若真的要想,就把它當做是閻羅王的職責吧。

 

這一點正是中國文明所無法達成的。「過去日本所做的全都是壞事」這種善惡判斷的言論,不值得賦予歷史之名。然而,中國人、韓國人談到「歷史」時,就是這種判斷善惡的言論。雖然日本和中國都用漢字,但即便是相同的漢字並排在一起,依不同的文明,其意義也就完全相異。

 

節選自《這才是真實的滿洲史:中日滿糾纏不已的「東北」如何左右近代中國》

14506912208575_middle  

 

 

 

arrow
arrow

    讀書共和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