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分子耶穌  

革命分子耶穌:重返拿撒勒人耶穌的生平與時代
原文書名:Zealot: The Life and Times of Jesus of Nazareth
作者: 雷薩‧阿斯蘭 Reza Aslan
譯者: 黃煜文


亞馬遜、紐約時報、出版人周刊、邦諾書店、
洛杉磯時報、華爾街日報等排行榜非文學類第一名

他是一位充滿魅力的傳道者,敢於冒犯宗教領袖的權威。

他是激進的猶太民族主義者,勇於挑戰外邦統治者。

他是革命的狂熱分子,四處聚集門徒,計劃在世間建立上帝的國度。

 

「當我愈瞭解耶穌的真實生平,愈瞭解他身處的動盪世界,
以及他對羅馬暴政的反抗,我愈被他吸引。
耶穌以猶太農民與革命分子之姿,挑戰世界有史以來最強大的帝國的形貌,
在我心中反而比教會塑造的超然絕塵形象更為真實。」──本書作者


本書試圖考察歷史上耶穌的真實面貌,也就是被基督教神化「之前」的耶穌。藉由羅馬帝國的文獻以及各種歷史考證,佐以聖經的描述,作者顛覆了傳統對於耶穌的許多詮釋。

根據作者考證,耶穌出生在貧窮的小鎮拿撒勒,家族多半從事木工與建築工,屬於底層階級,地位只比乞丐、奴隸高一點。他沒受過多少教育,目不識丁,可能是私生子。在拿撒勒,木工根本沒有工作可做,身為木匠的耶穌必須到城市工作。

年輕的耶穌從農村來到城市,他目睹巨大的城鄉差距。富有的城市公共設施周全、交通四通八達,而拿撒勒連一條道路都沒有。他也感受到巨富與赤貧。白天他為富有的猶太貴族蓋豪宅,晚上自己住的卻是破落的小屋。

農村的人不是跑到城市為富人做牛做馬,就是在農村辛苦耕種,供應糧食給城市的人。而住在耶路撒冷聖殿的大祭司,卻過著極盡奢華的生活,勾結富商和官吏,壓迫底層猶太人,對他們課徵重稅,兼併他們的土地,使窮人陷入徹底的絕望,強盜與叛亂活動四起。

在迦南地區成為革命溫床的同時,有個名叫施洗者約翰的人在約旦河邊,一邊洗除人們的罪惡,一邊宣揚革命的理念。許多對羅馬帝國不滿的群眾慕名前來,耶穌也是其中之一。他接受約翰的教導,並在約翰死後成為他的繼承者。

耶穌回到家鄉,準備傳播上帝國度的到來與末日將近的訊息。他的鄰人不歡迎他,擔憂耶穌的激進主張會讓他們不得安寧。他的家人勸他當個安分的木工,但耶穌拒絕了。

耶穌批評權貴,挑戰既得利益者。他像個社運分子,衝進了象徵權力的堡壘:耶路撒冷聖殿。他堵住聖殿入口、打翻桌椅、趕走攤販,大肆批評時政。

耶穌宣稱在不久的未來,猶太人將擁有屬於自己的國度,既有的秩序將會反轉,富人與有權力的人將會變成窮人與無權力的人。他明知自己的言行將難逃一死,還是四處宣揚理念,直到羅馬人逮捕他,以煽動叛亂的罪名處死他。

耶穌死後,反抗羅馬的行動並未消減,一個革命家被處死,就有另一個革命家興起。加上羅馬派來的總督都是一些無能之輩,只忙著鞏固權力,不僅不理會民眾的不滿,還以殘酷的血腥鎮壓試圖嚇阻,最後民怨累積到極限,終於爆發全面性的革命。

西元六十六年的這場猶太革命十分慘烈,在耶路撒冷,羅馬軍隊殘暴地姦殺擄掠所有人,不管男女老幼,不論貧富,不論效忠羅馬或反抗羅馬,逢人便殺,甚至阻斷水源與糧源,讓人們活活餓死。

屠殺造成猶太人巨大的陰影,導致後世追隨者在宣揚耶穌事蹟時,因為害怕羅馬統治者報復,刻意降低耶穌的政治性與革命色彩,只強調神性與和平的一面。耶穌從此由帶領革命的猶太民族主義者,變成宣揚和平而不關心世俗的精神領袖。

透過本書,不僅可以瞭解耶穌的另一面,也理解一個國家如何導致人民的反抗。而這樣的歷史至今在世界各地仍不斷上演著。

 

※本書重點介紹

第一部

從耶路撒冷聖殿的獻祭儀式談起,佐以暗殺情節,逐步帶出公元前兩世紀中猶太人的歷史、宗教及社會發展,特別是自馬加比反抗運動讓猶太人從塞琉古王國獲得短暫獨立、卻又在一百年後落入羅馬外來統治的困窘情境。耶穌就在此時出生在卑微的拿撒勒小城。

就在此一階段,出現了「第四哲學」,他們的基本信念是要藉助狂熱的一神信仰讓以色列從外邦的統治中解放,這也是本書原名「狂熱派」(Zealot)的緣由。面對殘酷無情的總督彼拉多以及羅馬統治者,狂熱派分子的憤怒和反抗一步步將猶太族群帶向集體反叛,也就是所謂的第一次猶太戰爭以及悲壯的馬薩達集體自殺行動。

第二部

焦點轉到在猶太群眾的政治期待和想像中以「公開入城」的方式進入耶路撒冷的耶穌。他以憤怒的姿態潔淨聖殿的行動反映出他潛在的狂熱派特質。儘管耶穌不屬於後來和羅馬政權對抗的狂熱黨,但因他的彌賽亞理想對羅馬占領巴勒斯坦構成威脅,且他的狂熱派論點也讓聖殿當局芒刺在背,他最終被羅馬人釘十字架。

 

第三部

耶穌想在人世間建立上帝國的運動失敗後,他的追隨者如何重新詮釋耶穌的任務與身分,以及猶太彌賽亞的性質與定義?福音書作者為什麼極力淡化耶穌訊息中帶有的革命性質,刻意抹去耶穌運動中帶有的革命色彩?

作者指出,耶穌被釘十字架之後,基督教開始出現兩個不同而彼此競逐的詮釋體系:其中一派的領袖是耶穌的弟弟雅各;另一派則由保羅帶領。這兩個團體彼此仇恨、水火不容,但雙方的競爭反而讓基督教成為我們今日所知的全球宗教。

原本雅各擁有很大的影響力,但伴隨著西元七○年羅馬大軍夷平耶路撒冷,雅各門派在耶路撒冷一切也被殲滅。定義耶穌訊息的任務因此落在另一批新人身上:受過教育、住在城市、說希臘語的離散猶太人。為了使耶穌的訊息更能吸引外邦人,他們逐漸把擁有革命熱忱的耶穌轉變成羅馬化的半神,把企圖帶領猶太人脫離羅馬壓迫的耶穌,轉變成與塵世無涉的彼世之人。

 

作者簡介
雷薩‧阿斯蘭(Reza Aslan)

伊朗裔美國作家。出生於伊朗,從小跟隨家庭傳統信奉伊斯蘭教。移民美國後,他參加了福音青年營,深受上帝吸引,改信基督教。但在鑽研聖經時,他發現其中有許多矛盾與不合理之處;上大學研讀宗教史之後,對聖經更加質疑。他因此拋棄基督教信仰,重回伊斯蘭教的懷抱。隨後他轉以學者的身分研究耶穌,在經過二十年的嚴謹研究之後,如今他更信從耶穌了,只不過他信仰的是身為凡人的拿撒勒人耶穌,而非做為神的基督耶穌。

阿斯蘭目前為加州大學河濱分校創意寫作系及宗教系合聘助理教授,長期關注宗教史,擁有哈佛大學神學碩士學位、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宗教社會學博士學位以及愛荷華大學美術系碩士學位。


目錄
導讀:重新探查歷史的耶穌(鄭仰恩)

地圖:西元一世紀的巴勒斯坦

耶路撒冷聖殿

作者的話

導論

年表

第一部分

序言:不同於以往的獻祭

第一章:角落的一個小洞

第二章:猶太人的王

第三章:你們知道我從哪裡來

第四章:第四哲學

第五章:你們哪來的艦隊在海上掃滅羅馬人?

第六章:元年

 

第二部分

序言:我為你的殿,心裡焦急

第七章:曠野中呼喊的人聲

第八章:跟從我

第九章:上帝的手指

第十章:願你的國降臨

第十一章:你們說我是誰?

第十二章:除了該撒,我們沒有王

 

 

第三部分

序言:擁有肉身的神

第十三章:基督若沒有復活

第十四章:我不是使徒麼?

第十五章:公義者

後記:從真神所出之真神

致謝

注釋

參考書目

 


作者的話

十五歲那年,我發現了耶穌。

高一夏天,我參加了北加州的福音青年營。那裡有茂密的森林,一望無際的藍天,如果時間充裕,加上平靜的生活與溫暖的鼓勵,很難不感受到上帝的呼喚。依傍著人工開鑿的湖泊與高聳挺拔的松林,我與朋友歌唱、遊戲、交換祕密。我們擺脫家庭與學校的羈絆,無拘無束地玩耍。傍晚,我們聚集在營地中心,圍著營火坐成一圈。就在這裡,我聽到一則非凡的故事,從此改變我的一生。

故事是這麼說的,兩千年前,在某個稱為加利利的古老土地上,創造天地的上帝化身成無助的嬰兒降臨人世。孩子長大後,成為一個無懈可擊之人。這個人就是基督,也就是人類的救主。他傳的道以及他所行的奇蹟,觸怒了認為只有自己才是上帝所揀選的猶太人,於是他被猶太人釘死在十字架上。雖然他大可讓自己免於可怕的刑罰,但他還是選擇一死。他的死至關重要,因為他的犧牲使人類得以免除原罪的重擔。但故事並未結束,三天後,他死裡復活,顯現出崇高而神聖的樣子。現在,所有相信他,衷心接受他的人,也將不死且獲得永生。

我成長於宗教信仰混雜的家庭—有不太虔誠的穆斯林,也有活力充沛的無神論者—這的確是我聽過最精采的故事。在此之前,上帝從未如此吸引我。我在伊朗出生,我是穆斯林就跟我是波斯人一樣理所當然。我的宗教與我的族群身分密不可分。與絕大多數誕生在宗教傳統中的人一樣,信仰對我來說親如自己的肌膚,不可能視若無睹。伊朗革命使我家不得不逃離故鄉,此後,宗教,尤其是伊斯蘭教,就成了我家絕口不提的禁忌。簡單地說,伊斯蘭教會讓我們想起在伊朗失去的一切,我們所有的家當全落入當前統治伊朗的穆拉(mullah)手裡。儘管如此,我的母親仍會趁沒人看見時偷偷禱告,而我們仍可在壁櫥或某個抽屜找到一兩本被藏起來的《古蘭經》。不過大體而言,上帝幾乎已從我們的生活中抹去。

對我來說,這其實是件好事。畢竟在一九八○年代的美國,身為穆斯林簡直跟火星人沒什麼兩樣。我的信仰就像青紫的瘀傷,很容易讓人看出我跟一般人有什麼不同;我需要把它遮掩起來。

另一方面,耶穌「就是」美國。耶穌是美國建國戲劇的中心人物。愈能接納耶穌,愈能讓我覺得自己是真正的美國人。我的意思不是我在權宜之下改變信仰。正好相反,我對這個自己新發現的信仰十分虔誠。在我心中,與其說耶穌是「救世主」,倒不如說是我的知心好友。青少年的我面對未知的世界,內心充滿徬徨,就在此時,耶穌向我提出了難以拒絕的邀請。

一從青年營回來,我便急著向朋友與家人、鄰居與同學分享耶穌基督的福音,就連剛認識的人,還有街上的陌生人,也成了我分享的對象:有些人樂意聽我說話,但也有人當面拒絕我。然而,就在我急於拯救世人靈魂時,發生了出人意料的事。為了化解不信者的疑問,我透過研讀《聖經》來武裝自己,但我愈是鑽研,愈感受到福音書的耶穌與歷史的耶穌存在落差—亦即耶穌基督與拿撒勒人耶穌存在著不少差異。上大學之後,我開始正式研習宗教史,然而起初的困惑不僅未解,反而迅速擴大為對自我的全面懷疑。

福音派基督教的基礎,至少以我受的教導來看,是無條件地相信《聖經》每個字句都來自上帝的啟示,因此《聖經》的文字是真實、忠於原義、正確無誤的。然而,我很快就發現這個信念明顯有問題,毫無疑問是錯的,而《聖經》也充滿了極為明確的謬誤與矛盾—一份文件經過數千年與數百人的傳抄,出現錯誤是可預料的—我因此陷入混亂,精神上完全失去了依靠。跟許多遭遇類似狀況的人一樣,我在氣憤之下拋棄了基督教信仰,彷彿我受騙購買了一個昂貴的贗品。我開始重新思考祖先的信仰與文化,並且從中找到年幼時未曾感受到的深刻而親密的熟悉感,那種感覺就像與老朋友久別重逢。

在此同時,我持續進行我的宗教研究,潛心研讀《聖經》,但我不再是過去那個盲從的信徒,而是追根究柢的學者。我不再拘泥於《聖經》所有故事都是真實的信條,我從文本中看到更耐人尋味的真實,一種刻意與歷史脫鉤的真實。諷刺的是,我愈瞭解耶穌的真實生平,愈瞭解他身處的動盪世界,以及他對羅馬暴政的反抗,我愈被他吸引。事實上,耶穌以猶太農民與革命分子之姿,挑戰世界有史以來最強大帝國而失敗的形貌,在我心中反而比教會塑造的超然絕塵形象更為真實。

經過這二十年對基督教起源的嚴謹研究,今日我有信心說,我對耶穌的信從要比過去更為忠實,只不過我現在信從的是拿撒勒人的耶穌,而非耶穌基督。我希望本書能以我當初傳布基督故事的熱忱,來傳布歷史上的耶穌的福音。

 

~讀書共和國網路書店 為有特色的書發聲~

arrow
arrow

    讀書共和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