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社會關懷 (21)
- Aug 25 Thu 2016 10:52
窮人:「你為什麼窮?」一場橫跨世界各地、歷時二十五年的採訪紀錄, 探索什麼是「貧窮」
- Jun 24 Fri 2016 15:06
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正義與法律
正義與法律
- Jun 08 Wed 2016 17:27
階級世代:窮小孩與富小孩的機會不平等
- Apr 15 Fri 2016 17:35
國家為什麼會失敗:流氓大亨 vs 扒糞客
標準石油公司如同章魚一般的多角化經營,對廣納式制度造成挑戰。
(圖片來源:Library of Congress Prints and Photographs Division Washington, D.C.)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流氓大亨與托拉斯之興起充分說明一項事實:市場本身並不保證會有廣納性制度。
市場可以被少數幾家公司宰制,索取過高的價格,阻擋更有競爭力的對手及新的技術進入。在他們的擺布之下,市場將不再廣納,只會愈來愈成為經濟和政治霸權的囊中之物。
廣納性經濟制度需要的不只是市場而已,更需要的是能為大多數人創造公平競爭場域及經濟機會的廣納性市場。在菁英階層的政治權力支持下,無孔不入的壟斷與此完全背道而馳。
但對壟斷托拉斯所採取的反制也說明了一個現象,那就是,只要政治制度是廣納的,對於偏離市場的經濟動作,政治制度會產生反作用力。這就是良性循環在發揮作用。
廣納性經濟制度可以為廣納性政治制度的繁榮打下基礎,但經濟活動偏離廣納性經濟制度時,廣納性政治制度又會反過來發揮約束的效果。
在美國,托拉斯遭到了遏阻,對照於墨西哥的情況,便充分說明了良性循環的作用。
在墨西哥,政府體制無能約束電信鉅子施林的壟斷,但在美國,謝爾曼及雷克頓法案卻在上個世紀反覆發揮效果,嚴加管束托拉斯、壟斷及卡特爾,確保市場的持續廣納。
20世紀上半葉的美國經驗,同時也凸顯了自由媒體在壯大社會大眾,及促進良性循環上所扮演的角色。
1906年,羅斯福取材自班揚(Bunyan)《天路歷程》(Pilgrim's Progress)中一個「喜歡揭人醜事」(muckrake)的角色,創造了「扒糞客」(muckraker)一詞,用來形容他口中那種侵略性強的新聞記者。
這個詞就此留了下來,同時也象徵新聞記者雖然無孔不入,但也有效揭發了流氓大亨的過份行徑,以及地方與聯邦政客的腐敗。最有名的的扒糞客當推塔貝爾(Ida Tarbell),於1904年出版的《標準石油公司史》(History of the Standard Oil Company)使他成為輿論反對洛克斐勒及其公司利益的關鍵角色,最後導致標準石油在1911年解體。
另一個重要的扒糞客是律師兼作家布蘭迪斯(Louis Brandeis),後來被威爾遜總統提名為最高法院大法官。在《銀行家怎麼利用別人的錢》(Other People's Money and How Bankers Use It)一書中,他鋪陳了一系列的金融醜聞,影響普喬委員會至深。
此外,報業巨頭赫斯特(William Randolph Hearst)扮演的扒糞客角色也相當突出。在他辦的《大都會》(The Cosmopolitasn)雜誌中,1906年發表了一系列由菲利普(David Graham Phillips)執筆的文章,名為「參議院的背叛」(The Treason of Senate),拉抬了推動參議院直選的聲勢,促成1913年美國憲法第十七修正案的通過,是為進步運動另一次重要的改革。
政治人物採取行動反對托拉斯,扒糞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對流氓大亨而言,扒糞客有如眼中釘肉中刺,但美國的政治制度卻使他們無法將這些人拔除或噤聲。廣納性政治制度容許自由的媒體繁榮發展,但回過頭來,自由的媒體也比較能夠讓有害於廣納制度的威脅廣為人知,並對之採取抗拒行動。
相對地,在榨取性政治制度、專制政權或獨裁統治下,這類的自由根本就不可能,因為它們動輒壓制反對力量的形成。
自由媒體所提供的訊息在二十世紀上半葉的美國顯然關係重大。如果沒有這類訊息,流氓大亨的肆無忌憚及胡作非為,美國老百姓將無從知道,也就無法動員起來反對托拉斯了。
- Jan 22 Fri 2016 17:19
背離親緣(下)試閱:第六章 父親
- Nov 12 Thu 2015 10:18
《盲眼律師:在黑暗中國尋找光明的維權鬥士》了解中國人權關鍵人物 陳光誠自傳
- Oct 28 Wed 2015 11:58
影像的追尋:台灣攝影家寫實風貌── 鄧南光 浪漫且落寞的靈魂
在民國四十年(一九五一)前後,留學日本的鄧南光、張才與留學嶺南美專的李鳴雕,被稱為臺北攝影界的「三劍客」。
張才舉辦的個展(一九四八)、李鳴雕主編的《臺灣影藝》月刊(一九五一)、鄧南光創辦的「自由影展」(一九五四),以及他們熱心參與早期的「臺北攝影沙龍」(一九五六起)評審活動,掀起當年一股活躍蓬勃的攝影風潮,不但替臺灣的「寫實攝影」立下一點根基,打出一條管道,也啟發了日後許多優秀的業餘攝影人才。
- Sep 24 Thu 2015 14:26
果園人生──從代工到厚工的斗六文旦
- Sep 09 Wed 2015 10:46
成為他自己:全人,給未來世代的教育烏托邦
(全人實驗中學@苗栗)
- Aug 31 Mon 2015 15:27
背離親緣(上):那些與眾不同的孩子,他們的父母,以及他們尋找身分認同的故事
- Aug 21 Fri 2015 10:54
冬山河的八十年代:關於陳定南的回憶
- Aug 17 Mon 2015 14:15
光影人生:一位說故事的攝影師,一段悲喜交會的人生旅程
我常在校園內與帥氣的前立委周守訓擦肩而過,他身旁總不乏穿著窄裙、窈窕迷人的長髮女生,身上散發著嫵媚的儀態,不知讓多少人神往。那正值情竇初開的年紀,很想談個純純的戀愛,但一個才十六歲的大男孩,連跟女同學說話都會羞怯,根本不知該如何開始。
- Aug 14 Fri 2015 11:02
《黏土:灣寶,一段人與土地的簡史》面向歷史廢墟的拾荒者 作者:顧玉玲
- Jul 02 Thu 2015 10:22
死刑囚的教誨師:高牆裡最後一段人生路途的改變和領悟
- Jun 01 Mon 2015 12:34
《諸眾:東亞藝術佔領行動》法外人:野宿者
- May 13 Wed 2015 09:57
過勞之島:台灣職場過勞實錄與對策 之 血汗經濟崩世代
- Apr 28 Tue 2015 17:12
下一站,布吉納法索:對不起,沒有了!
布吉納人自古生活在這片沙漠以南的土地,每年只有幾個月的雨季可以耕作,生活往往相當匱乏,常常需要彼此接濟,從而發展出非常緊密的親族關係。這是個必須彼此「分享」的社會,幾乎可以說「你的就是我的」。只要親族當中誰有困難,所有親戚都有責任,失業了,必須接濟;生病了,必須幫忙出醫藥費;欠債了,得幫忙還錢;小孩沒錢養,要接過來家裡幫忙養……這樣共同分擔的親族關係,營造一個十分安定的社會,雖然大家都很窮,但是人情味非常濃厚,出門到處都是兄弟姐妹,自殺率也很低。
- Jan 21 Wed 2015 10:19
菜籃子革命─共同購買,一起幸福!
- Jan 20 Tue 2015 16:10
《雨季的孩子》─跨國記者的亞洲底層苦難實記
- Dec 03 Wed 2014 16:46
張贊波記錄片中的那條《大路》
高速發展成為這個時代的主題,幾乎沒有人能置身其外:
外來者與本地人,城裡人與鄉下人,勞心者與勞力者,富貴者與貧寒者,權勢者與無權者,記得利益者和被侮辱損害的人...
那是在中國記錄下來的故事,看著看著,台灣何嘗沒有同張贊波記錄片中的那條《大路》,不論我們談論的是有形還是無形。
了解更多:
http://www.bookrep.com.tw/product/goods_detail.php?goods_id=3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