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Castle Howard Living Room  

圖片來源:http://scribblemaniac.com/2011/01/29/driving-east-and-a-stop-at-castle-howard/

 

現在讓我們走進房子裡的公共區域,在這裡生活就像一場戲。

 

曾有一度,可以說所有的房間都是客廳。

房間就像是舞台的不警,會因應不同活動而迅速改變裝飾擺設。

18世紀前,房子裡沒人坐的椅子會一律向後推、靠牆擺放。

 

賓客在場的時候,客廳裡可以看到最中規中矩的行為,

或者說是最無聊的舉動。

但如果為了求婚、婚宴、喪厭,

客廳裡就上演有喜有背、有笑有淚的場景。

會看到客廳的除了家人、更有訪客,

等於是一場藝術大秀的表演。

 

究竟是為什麼,客廳(living room)最後會發展出不同類別,

形成小客廳(drawing room)、大客廳(parlour)、晨光室(morning room)、吸煙室(smoking room)等等?

 

說法之一,是因為禮儀的改變:

時移代進,有些行為漸漸變得不好見人。

例如在17世紀出現了「disgust(噁心)」這個字,講得是食物腐敗或其他惡臭帶給人的反感。

時人漸漸認為用餐應該要有專屬空間,不該使用客廳。

 

另外,大家開始享受孤獨:

像是文藝復興時期的紳士喜歡閱讀研究,

這時候就需要安靜而私人的空間。

 

第三則是消費型社會的出現:

謀生的經濟型態從「種植」,開始變成「製造」產業,

於是出現了許多家用產品和設備。

而且,屋主的東西愈賣愈多,自然也得要有不同的空間來擺放。

 

中產階級既創造了工業世代,也被工業時代所創造,更發展出對居家擺設的狂熱。

維多利亞時代,理想的中產階級上層家庭會有數個接待賓客的房間,

有神秘奇特的習慣和禮儀。

至於貧困的家庭,就只有一個共用的起居空間,於是兩種生活高下立判。

此時的客廳發展可說是達到顛峰。

 

在20世紀,客廳又再次變得不那麼正式拘謹;

像是現在如果採開放設計,客廳就很可能又回到中世紀的大客廳一樣,

一個靈活、多用途、易調整的空間。

或許,你還會有客人就睡在客廳的沙發上呢!

 

~節錄自《如果房子會說話:家居生活如何改變世界

露西•沃斯利 Lucy Worsley  

如果房子會說話  

 

arrow
arrow

    讀書共和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