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沒在某畫展裡聽過這樣的耳語:「你不覺得這幅畫有點像……」或者「這幅讓我聯想起……」。說話的人壓低聲線,生怕被看笑話,外行人居然也敢這樣高聲比較大師的作品,真是讓人太尷尬了。然而這樣的血緣關係確實是存在的。米開朗基羅年輕時的素描就得自喬托溼壁畫的靈感;林布蘭認為臨摹是學生最根本的訓練;至於華鐸則將魯本斯捍衛的美學經典據為己用。所以對我來說,這個議題一點也不離經叛道,雖然要承認即使是天才也會從過去的作品汲取靈感,有時候實在有點困難。
到底誰抄誰?
這個問題相當擾人,但不允許馬虎胡混過去。如果題材或技巧參照了別的作品,我們還能說它具有獨創性嗎?創造是否可以不需要和他人作品有任何關聯?藝術家能擺脫前輩的影響嗎?他們是不是都會受到影響?卡洛琳.拉霍許針對這些問題作了廣博、感性又不失幽默的調查,這麼做並不是要撻伐藝術界的抄襲風,正好相反,她對於取材或模仿一點也不反對。她從數百個作品中抽絲剝繭,分析之間的相關性,一個時代接一個時代,一個世紀接一個世紀,像阿麗雅德妮用絲線指引提修斯走出迷宮一樣,帶領讀者欣賞這條美的道路。
藝術作品之間的互動正是使藝術資產更豐富的元素,尤其是解讀繪畫之間關連性的這個傾向從數年前開始愈來愈明顯:米勒和梵谷、馬內和維拉斯蓋茲、馬諦斯和畢卡索……還有更多其他人,只要回顧一下數年前那幾場精彩的展覽(指1998、2002年在奧塞美術館和大皇宮的三場展覽),就可以明白這些藝術大師之間的交流有多麼重要。一九一八年藝評家阿波里奈爾(Gillaume Apollonaire)用這段話描述畢卡索的畫:「這充滿現代感的美學經由竇加及安格爾與最上乘的藝術傳統相連結……」一直以來,無論是在法蘭德斯畫派與義大利文藝復興大師之間、浪漫派與印象派之間,或是立體主義與超現實主義之間,這種類比從來沒有間斷過。
這本書幫助我們優遊於不同時代,找出畫家之間的相似性、衝突點甚至是爭議之處。可以像梵谷一樣,公開從米勒的作品中汲取靈感,他寫道:「我愈是思考,愈覺得重現米勒畫過的東西有其道理……不是純粹的複製……比較像是把它轉換成另外一種語言──將黑白調中明暗對比的印象轉換成色彩的語言。」也可以如杜象、安迪.沃荷、巴斯奇亞一樣標新立異,拿著名的蒙娜麗莎開玩笑,轉換成可笑的複製品!
繪畫手法隨著時間演變,而傳承則延續下來。到底誰抄了誰?就某個角度來說,所有人都抄了!有時創造出更好的作品,有時卻也更糟。不過若是抄襲可以讓藝術生生不息、繼續演進的話,那有什麼關係呢?卡洛琳.拉霍許暗示的這個永遠處於進行式的「再造」本身,正是豐富藝術的因子,它在不削減靈感的情況下滋潤創作。傳說盧西安.弗洛伊德(Lucian Freud)在晚年曾經出現在倫敦的拍賣會場上,只為了要欣賞哥雅的素描作品,他長久凝視著,是不是也在尋找最後的靈感呢?
美惠三女神
美惠三女神這個主題橫跨了整個藝術史,隨著不同的藝術潮流不斷更新。羅馬神話裡的這些女神出自希臘神話裡的「卡里忒斯」(Charites),將歡愉、豐饒與美麗擬人化。這些人物出現在古代雕刻中,也在文藝復興時期的畫作裡再現:剛開始是義大利,出現在波提切利的《春》(Le Printemps, 1482)之中,然後也現身在拉斐爾的畫筆下;接著是歐洲北部,其中包括老克拉納赫、魯本斯跟福拉哥納爾(Jean-Honoré Fragonard, 1732-1806),都各自創作了不同的版本;到了二十世紀初期,科林特也相當樂意借用這個神話題材來發揮。
拉斐爾(Raphael, 1483-1520)
當拉斐爾在一五○四到一五○五年之間創作《美惠三女神》時,只有二十一歲,正準備搬到佛羅倫斯,已經是知名的大師了,他在佛羅倫斯待了四年,曾受教於達文西。他經常收到宗教主題的委託,但這是他第一幅以神話為題材的作品,藉由這幅畫,他也跟上了當時佛羅倫斯共和國的「人文主義」運動,企圖重新尋回古代文化與理想之美。畫家無疑看過保存在西恩納大教堂裡的一系列古代雕刻,這些雕刻跟畫中姿勢一樣,其中一位女神背向觀眾,另外兩位則面對觀眾。這種正面/背面的姿勢不僅更能發揮女性曲線美(拉斐爾以細緻的線條表現),同時也傳達出明確的意義:背向觀者的人物象徵施與,而正對觀者的人物則代表回報,表示一份施與可以獲得雙倍回報。在和諧的背景下,女神各拿一顆蘋果,赫斯珀里得斯(Hespérides)花園中的金蘋果,也是永生的象徵。
老盧卡斯.克拉納赫(Lucas Cranach der Ältere, 1472-1553)
一五三一年,德國畫家老克拉納赫創作美惠三女神這個世俗題材,是為了豐富他的「人文主義」系列作品,正當宗教改革如火如荼進行的這個時刻,他那些帶點曖昧情色意味的「維納斯」廣受新教徒客戶歡迎。他必定想到了拉斐爾的《美惠三女神》,那幅被大量製成版畫、在歐洲廣為流傳的名作,被視為完美典範,大概他也想跟這位傑出的前輩相較量吧。拉斐爾的女神有著神聖崇高的形象,而克拉納赫的年輕女神則展示著細長而性感的身體(正是克拉納赫的風格),而且一付毫不在乎的樣子。她們眼神媚惑、脖子上戴著妓女一樣的粗金鍊子,其中一個還戴了頂大大的天鵝絨帽,另一個則鬢髮紛亂。除此之外,她們身上還點綴了一件巧物藉以展現克拉納赫的絕技:一條薄紗從一個女神繞到另一個,好像要代替傳統手法上女神之間的肢體接觸,然而,這些薄紗的作用恐怕不是遮掩裸露的女體,而是更故意地強調吧?
克拉納赫的作品既滑稽又使人困惑,但在形式上卻帶有一種純粹的精緻⋯⋯而科林特的《美惠三女神》剛好相反,質感粗糙而且姿態誇張,這位在一九○○年代柏林極為有名的畫家,滿腦子裸體、死亡跟愛情,他借用不少神話故事的題材,以嘲諷的意圖加以扭曲。這幅畫裡的三個女神,臉色凝重嚴肅,身體因使用暗色調而顯得笨重,完全沒有神祇的靈逸優雅。雖然畫家也採用了傳統上的正面/背面姿態,但並不是想表現永恆的美,而是凡人肉身,粗俗的白紗更像是包裝紙,無法抵擋即將到來的威脅與人生必然的終結。
洛維斯.科林特(Lovis Corinth, 1858-1925)
拉斐爾(Raphael, 1483-1520)
1.《美惠三女神》(Les Trois Grâces, 約1504-1505)
拉斐爾的《美惠三女神》跟另一幅相同尺寸的作品成一對:《騎士之夢》(Le Songe du chevalier,1503-1504 年,倫敦國家美術館),描繪一個年輕人在兩條路的相交處昏昏欲睡,一條是賢德之路,由一個一手拿劍一手拿書的女性代表;另一位女性非常嫵媚引人,則象徵敗德。如果騎士選擇勇敢與知識,而不是享樂的話,三位女神手中象徵不死的金蘋果將是騎士的最終犒賞。
老盧卡斯.克拉納赫(Lucas Cranach der Ältere, 1472-1553)
2.《美惠三女神》(Les Trois Grâces, 1531)
老克拉納赫的這幅作品從一開始就一直是私人收藏品,只靠一九三○年一張黑白照片,專家才知道它的存在。但是在二○一○年十二月,靠著大眾捐款,以四百萬歐元的代價,這幅畫得以大張旗鼓地進駐羅浮宮。
洛維斯.科林特(Lovis Corinth, 1858-1925)
3.《美惠三女神》(Trois Grâces, 1904)
科林特在德國非常有名,被認為是德國表現主義的先驅之一,他在一八八○年代到巴黎研究裸體畫──這個被他稱為「繪畫中的拉丁文」的繪畫類型。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