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w Do you feel? 你有什麼感覺?
第一本深度研究人類情緒的歷史文化與萬千型態變化的「情緒考古學」。
156則詞條羅列你我未曾察覺的感受、情緒、欲望與心理狀態,認識「情緒文化」。
走進情緒世界,用宏觀視野看待理性現實中的感性自我,探索人類內心世界。
情緒之書:「病態的旅遊」漫遊癖
作者: 蒂芬妮•史密斯 Tiffany Watt Smith
漫遊癖的首位受害者是尚—亞伯特•戴達斯,來自波爾多的瓦斯裝配工,一八八六年因虛脫而入院治療。有紀錄顯示,他曾徒步穿越法國,但他自己卻絲毫不記得。後來,戴達斯又步行前往莫斯科和君士坦丁堡,途中遇見他的人描述說他不太清楚自己是誰,也不知旅行的目的何在。
名為菲利浦•提西(Philippe Tissie)的醫學院學生記載下戴達斯的案例,並創造了「流浪衝動」一詞來加以描述。這個診斷結果很快轟動醫學界,其他案例相繼出現。這種案例的特徵是永不饜足的步行欲望,有時持續長達數年之久。步行雖有目的地,卻無實際的目標,而且似乎是發生在另類意識狀態下。當流浪衝動患者最終停下腳步時,他們不復記得旅行的事,也不記得為何要動身。提西寫道:那是某種「病態的旅遊」,而且僅僅二十五年之內便逐漸消聲匿跡。
流浪衝動或許始於停不下來的抽搐,或者迷戀遠方國度的景致,出於某一種對從未去過、但曾在書中圖片裡見過之處的渴望,甚至是鄉愁。我們興許渴望踏上一條無人走過的冰河,或渴望在黎明時分聽見自己的聲音在某座湖上迴盪。我們知道在異國土地上,時間會慢下來;此外,他人的思考方式能改變我們的思考方式,讓世界再度變得新鮮。
德語Wanderlust(漫遊癖,原意為「徒步旅行的樂趣」)一詞首度出現於浪漫主義時期帶有反抗意味的獨自步行傳統,如今我們用它來指涉更廣泛的含意,代表對冒險和發現的渴望,以及想體驗不同事物的欲求。不僅如此,漫遊癖也描述深植於人類心理的某種元素(如愛或恐懼)想要移動的某種強烈動機。這種渴望如同人類生命本身一般古老,驅使我們想見識存在於山的另一頭,或是村莊界限之外的事物;它可能讓人心癢難耐,讓我們覺得非得朝某個方向旅行,生命才有意義。
提西於一八八○年代首次遇見戴達斯,當時正流行一個概念,認為人類天生就有流浪的欲望。演化理論指出人體內可能留存著古老的衝動,並非全部適用於現代生活。提西認為這類病患的漫遊衝動是埋藏已久的流浪天性突然爆發的結果,他視之為一種不理性的爆發。然而,維多利亞時代的人縱或害怕流浪天性的大爆發,卻欣然接受它的少量展現。特別是因為流浪天性被發現的同時,適逢現代觀光業的誕生。有了庫克旅行社的出版,加上諸如凡爾納(Jules Verne)與馬克吐溫(Mark Twain)的異國旅人故事大受歡迎,歐洲人前所未有的蠢蠢欲動,樂意動身踏上旅程。
「病態的旅遊」——至少戴達斯是以此方式體驗——如今相當罕見。現代精神病學家會將之歸類為一種「遁忘」(Fugue)狀態或解離失憶症。
該如何解釋這種奇怪的病症在十九世紀晚期的法國倏起倏落?歷時如此短暫的心理疾病有時被認為是一種感應性的精神病,這是出於醫病雙方意願所創造出來的半妄想,將冠上誇大誇大其詞的古怪行為視為某種疾病的症狀。尤其,這些症狀是大量出現在文化氛圍允許的情況下:就流浪衝動的案例而言,其間不僅旅遊業蓬勃發展,無家可歸者也引發普遍的畏懼,兩者正好創造出完美的條件,使人們對於過度惡化的漫遊產生焦慮感。
一旦某種新疾病的症狀開始載入精神病學文獻,該疾病便會透過屢次的診斷和自我鑑定而大肆流行。在這種背景下,即使健康的旅行衝動也可能感染那些原本滿足於家居生活的人。「漫遊癖的產生是情感上的流行病」,某位心理學家於一九○二年時如此寫道。百年之後,我們或許仍從其效應中獲得樂趣。
本文摘自《情緒之書:156種情緒考古學,探索人類情感的本質、歷史、演化與表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