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74388_5shan65_l.jpg

 

即使世界是荒蕪一片的沙漠,畫家仍能從中找到美的路徑。

 

藝術的起源與美的追尋

作者: 安德魯‧路米斯 Andrew Loomis

 
▎藝術可以是生活的一部分
 
目前畫壇的亂象,確實讓不分老少的畫家們浮現許多問號。所有人都在問:以目前的標準來說,我們究竟可以依據什麼價值,評價一幅畫?我們還有一套穩固紮實的基本原則,讓藝術教學有所依循嗎?到底,藝術正在日漸墮落,或者正透過一些嶄新概念而重現活力呢?
 
看來,畫家現在面臨的最重要問題就是:要先搞清楚藝術究竟是什麼,並為自己的創意開闢出一條道路,再全心全力朝向個人目標前進。畫家必須明白,除了個人主觀見解外,藝
術不再受理論所束縛。換句話說,藝術不能再依照既定規範的方法與實務來分類。現在,藝術正在為本身的成長而付出代價。藝術終於敞開大門,以前所未見的方式,接受個人創意。藝術已經成為一種個人表現的廣泛工具。
 
現在,如果我們決定要成為專業畫家,我們就必須將藝術本身的範疇擴大,把各種創意表現形式都包含在內。藝術不再像以往那樣,受限於繪畫與雕塑的傳統形式,而必須成為人們當下生活的一部分,因為不管現在或未來,藝術都與我們同在。舉凡建築、製陶、工業設計、編織和織品皆為藝術,都是跟新的生活方式密不可分的一種表現工具。
 
我們要趕緊破除「藝術是某種『主義』或教派」這種概念。這種事存在於一個完整概念之內,但卻只是整個藝術發展運動中的某些面向。當我們能夠理解藝術其實是人類本身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時,我們只要回顧過往就會發現,早在人類智慧發展初期,藝術就已經存在了。而且,在世上所有人種中,都找得到藝術的印記。藝術是人類努力創造更美好世界,並以不同形式將美融入生活的一種表現。它是一股創造力,因此自然會跟人們當下的情況與境遇互相呼應。目前如火如荼展開的藝術改革,就是這時期人們對於各種傳統思維普遍感到厭惡的合理結果。
 
現在,國家和政治面臨的種種危機,說穿了就是人們為了爭取個人自由和表達自由所做的奮鬥。因此,藝術隨著時代演進,讓畫家獲得藝術史上前所未見的更多表現自由,當然事出有因,絕非巧合。


 

 


▎捕捉美是一種挑戰
 
一直以來,「濫用自由」這種危險始終存在。以藝術方面來說,這表示沒有知識或沒有能力的人,跟技巧高超者獲得同樣的自由。其實,自由的前提是:個人在道德和社會上負起責任,凡是做壞事對社會不利者,就是不負責任。然而,藝術界新發現的自由,卻讓創意這個鐘擺擺幅過大。有些人自稱為畫家,卻連一點藝術基本功也沒有。古代大師要是看到我們現在大言不慚的「藝術」,肯定會氣到從墳墓裡跳起來。
 
這種良莠不齊的情況讓優秀畫家深感絕望。儘管如此,目前的狀況還是比一切毫無改變要健康得多。藝術不能、也不應該原地踏步、停滯不前。我們不必擔心藝術有凋亡之虞,會凋亡的只有藝術形式。一切的混亂終將歸於平靜,藝術界會重新恢復秩序,具有確切價值的新概念將在各地蓬勃發展。於此同時,與其丟棄以往所有的概念和常規,倒不如好好從這些概念和常規中,找出對當今有用之物。這時我們該做的是,彙整以往蒐集的龐大知識,將這些知識跟較新的概念整合,再與日後出現的概念結合。我們要利用科學探索的方法,讓藝術蒙受其利。科學家不會貿然丟棄某個理論,除非那個理論經證實有誤或毫無價值。只因為過去不是現在的一部分就譴責過去,那就跟堅信傳統而墨守成規一樣,都犯了目光短淺的毛病。同樣地,忽視新的真理,不把它們囊括到我們的知識寶庫裡,也是目光短淺之舉。雖然有些藝術形式會過時,但是我們沒有理由相信,基礎知識也有過時之虞。
 
我們何不把藝術當成一條貫穿古今的河流?這條河流的湍湍河水有部分已經流過我們身邊,有部分正在經過,還有一大部分尚未流至。我們可以把每幅畫當成是這條藝術之河中的一瓢水,它映照出河面上的某些美景,或呈現出某些真實性。
 
一直以來,畫家廣為採用兩項基本概念並深感滿意,而且這種情況可能持續下去。這兩項概念就是:於平面表現的二維藝術(two-dimensional art,亦稱平面藝術),以及利用三維空間表現的三維藝術(three-dimensional art)。二維藝術會以不同裝飾形式繼續存在,而三維藝術則會持續尋求形體之美。如果我們承認裝飾就是美化的過程,我們就會發現,「美」正是這兩項概念的基礎。
 
人類有意識以來就在追求美,並逐漸在生活環境裡增添美感。有些人具備創造美的強烈欲望,有些人則有追求美或擁有美的極度渴望。我們從每天選購物品、梳妝打扮和美化周遭環境這些事情上,就能證明這種渴望的存在。不管是想創造美或想擁有美,我們與生俱來就有一種追求完美的欲望。廣義地說,這種欲望就是所有進步的根基。我們努力跟別人比較,希望自己比別人更有成就、比鄰居更體面、用更高檔的東西。對於喜歡創造美的人來說,他們天生就以做出比別人更棒的東西為傲。至於那些想要擁有美的人,他們則想擁有更好的產品、最讚的技術、更棒的房子和更美的嬌妻。而且,這種擁有美的欲望,只會受到獲取能力或購買資金所限。我們需要空氣才能存活,而創造美或擁有美的這股衝動,就跟空氣一樣重要。
 
我相信,以創造美作為本身藝術創作根基的畫家,在個人追求藝術的道路上,不會出什麼大差錯。大家都認同,美是包羅萬象的,畫家終其一生也只能涉獵到美的一小部分。我們應該擔心的重大危險是:允許美因為個人意見、趨勢和主義而陷入困境,讓個人的理解局限在只有少數人支持的武斷意見。我們應該了解,美必須是自由的,是屬於你我這種個人,也就是我們能力所及的範圍。美就在我們周遭,等著我們去發現。每位畫家應該運用自己獨特的方式,在紙上或畫布上把美詮釋出來。
 
人們常問:如何分辨一張好畫?演員暨藝術品收藏家文生‧ 普萊斯(Vincent Price)巧妙回答說:能取悅你的畫,就是一張好畫。如果這種說法是對的,那麼接下來要問的問題就是:如何畫出一張好畫?我相信這問題的答案也呼應普萊斯的說法,那就是:用取悅自己的方式去畫,就能畫出一張好畫。別管其他人怎麼說和怎麼做,除非你認為那個人的作品最能啟發你。不要因為別人的說理、含糊不清的解釋和推銷辭令,就照著別人的方式去做。你從「實做」中感受的喜悅,才是你培養任何個人技法的重要基礎。
 
記住,你擁有的獨特優勢是,或許你發現的美,是與眾不同的,你用跟他人不同的方式去切入,去發現美。這項差異會協助你挑選與自己品味相符的主題,也會引導你前往令你欣喜的新領域。因為美無所不在,所以美的來源可說源源不絕。但是真正能捕捉到美,卻是極其罕見,也是一項亙古不變的挑戰。


 
▎畫家的詮釋能力
 
在尋找繪畫主題時,我們可能跳脫自然,只專注於形體、質感或色彩之美。我們在單純的幾何形狀與空間裡,就能發現美;在創造表面、平面和抽象形式時,也能找到美。因此,我們必須拓寬眼界,要是我們選擇以抽象風格創作,我們仍舊會發現,美才是我們追求的極致目標。與其花時間譴責我們不認同的事,倒不如全心創作並盡情享受創作的自由。我們認為事情該怎麼做,就要知行合一,並給予他人在表現上有同樣的自由。受人景仰的藝術一定是個人的獨特表現,也一定饒富創意。寫實主義(realism,亦譯為現實主義)也能在挑選主題和表現主題上發揮創意(⊕1),因為那是畫家個人所見與感受。你畫的題材是否存在於現實世界裡,根本無關緊要。不管是用印象派的觀點來概括創作,或是用忠於寫實的方式來刻畫細節,都能完成一件藝術創作(⊕2、⊕3)。主題不能跟畫作畫上等號,畫家的詮釋方式才是藝術創作成敗的關鍵。抽象藝術和寫實藝術只是繪畫手法的兩種不同形式,誰也不能說哪一種形式更勝一籌。
 
藝術總會有自己的趨勢,而這些趨勢就由當時最傑出的畫家引領風潮。但是,創造力這個鐘擺從未停止擺動,因為每個人是用自己與眾不同的雙眼去觀看,用自己獨一無二的頭腦去思考。每個人的感受力不同,也不會因為環境產生同樣的激勵和影響。事實上,不可能有兩個人能從零開始畫出一模一樣的畫。
 
現在,畫壇似乎興起一股風潮,畫家不注重傳統訓練,而講究即興式的創意表現。以往大師們願意研究和獲取知識,現在大家卻強烈渴望這種即興創作。因此,我們看到許多作品出自缺乏學院知識的素人,還有一些作品則是人們努力畫出自身感受,而非雙眼所見。人們有權利以這種方式表現自己,這一點我們無法否認。畢竟,從情感的觀點來創作,也很有可能創作出美的作品。其實,以美的要素來說,就算缺少其中一項,還是可能由另一項彌補。
 
大家都知道,許多美術科班生和專業畫家的作品,並未表現出絲毫情感,根本無法稱為藝術創作。這類作品可能平庸刻板,整體來說既沒有靈魂也缺乏原創性。

 

 

 

本文摘自:

《畫家之眼:眼前所見,遠比你所知更多──從題材到技法,畫出動人心弦的13堂課》

畫家之眼.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讀書共和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