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世界是荒蕪一片的沙漠,畫家仍能從中找到美的路徑。」
▎藝術可以是生活的一部分 ▎
目前畫壇的亂象,確實讓不分老少的畫家們浮現許多問號。所有人都在問:以目前的標準來說,我們究竟可以依據什麼價值,評價一幅畫?我們還有一套穩固紮實的基本原則,讓藝術教學有所依循嗎?到底,藝術正在日漸墮落,或者正透過一些嶄新概念而重現活力呢?
看來,畫家現在面臨的最重要問題就是:要先搞清楚藝術究竟是什麼,並為自己的創意開闢出一條道路,再全心全力朝向個人目標前進。畫家必須明白,除了個人主觀見解外,藝
術不再受理論所束縛。換句話說,藝術不能再依照既定規範的方法與實務來分類。現在,藝術正在為本身的成長而付出代價。藝術終於敞開大門,以前所未見的方式,接受個人創意。藝術已經成為一種個人表現的廣泛工具。
現在,如果我們決定要成為專業畫家,我們就必須將藝術本身的範疇擴大,把各種創意表現形式都包含在內。藝術不再像以往那樣,受限於繪畫與雕塑的傳統形式,而必須成為人們當下生活的一部分,因為不管現在或未來,藝術都與我們同在。舉凡建築、製陶、工業設計、編織和織品皆為藝術,都是跟新的生活方式密不可分的一種表現工具。
我們要趕緊破除「藝術是某種『主義』或教派」這種概念。這種事存在於一個完整概念之內,但卻只是整個藝術發展運動中的某些面向。當我們能夠理解藝術其實是人類本身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時,我們只要回顧過往就會發現,早在人類智慧發展初期,藝術就已經存在了。而且,在世上所有人種中,都找得到藝術的印記。藝術是人類努力創造更美好世界,並以不同形式將美融入生活的一種表現。它是一股創造力,因此自然會跟人們當下的情況與境遇互相呼應。目前如火如荼展開的藝術改革,就是這時期人們對於各種傳統思維普遍感到厭惡的合理結果。
▎真摯的情感與完美的技法 ▎
藝術都有相通的特性,姑且讓我舉音樂家為例。有一天,你聆聽了一位技巧很好的鋼琴師或小提琴手的演奏,句句到位、沒有失誤,你覺得還不錯並鼓掌叫好。但接著另一位演奏大師上場,你頓時感到空氣中瀰漫著奇妙的氛圍,像是被施了魔法,他讓每個音符似乎都有了生命,令人怦然心動,意猶未盡。於是你恍然大悟,並重新評價:「這位大師的演奏才算得上是真正的藝術,之前那位演奏者肯定少了什麼重要的東西!」不帶情感,只是將音樂規規矩矩、正確無誤地彈奏出來,充其量只是「技巧很好」。或許不算難聽,但沒有生命力就無法感動人,和偉大傑出的藝術還差個十萬八千里啊!
這個例子應該可以說明,為何有些教授學者和藝術家們,如此義正辭嚴批判「技巧」與「傳授技法的教學」。但是,請讓我們轉個方向思考,演奏藝術最重要的,是如何將富有情感的生命力內涵,轉換成「可以表達出來的技法」,並讓人們感動。
答案其實很簡單,請用心融入情感的想像,努力表達與實踐自己的想法要求,然後開始練習、練習和不停地練習,直到技巧可以完美表達藝術家的思想為止。經過一段不算短的歲月之後,這位演奏者將逐漸感受到,樂句之間每個音符延展的時間起了變化,彈奏的力量與速度出現了更細緻的輕重緩急。他的身心不自覺地與樂器合為一體,順其自然達到他的完美要求。他終於演奏出美妙的藝術,感動了自己也感動了聽眾。
繪畫、舞蹈、歌唱、戲劇……所有藝術,也是同一個理。
只要稍微有些藝術概念的人都會同意,藝術必須要有內涵、有深度,要言之有物。但是別忘了,所有藝術,都必須透過媒介傳遞;所有情感與想法,都必須要靠操控媒材的技巧去演繹,無一例外。
▎美取決於感官 ▎
現在,我們到畫廊看畫展時必須理解這一點:許多畫作不是為了銷售而展出,只是為了教育大眾了解藝術新概念而展出。目前,我們還無法判斷這種教育方式的成效如何,我們甚至不知道這樣做值不值得。但是,如果觀眾能記住,由現代畫家創作的這些作品,有許多帶有實驗性質而非理想畫作,那麼觀眾就可能以更開放的態度看待現代藝術。我自己的看法是,唯有本身富含美感、有真才實學的作品,無須前衛畫評家的誇張解說,就能受到世人的肯定,也經得起時間的考驗。當然,人們可以、也應該經由教導而接受新概念,但是歸根究柢來說,美取決於感官,而非理智。
我能提供年輕畫家的最穩當忠告就是:先把繪畫技法學好,持續不斷地探索美,並研究表現美的新方法,強化本身的內在信念,讓個人風格逐漸形成,而且不受任何先入為主的成見影響(例如:別人認為你該怎麼畫),也不被畫評家可能做出的評價所阻礙。
我希望,如果我讓你相信美仍然是、也始終是藝術的泉源,那麼我們現在就能把注意力轉移到美的「成因」。或許誰也無法對美提出一個完整的定義,但我們確實開始了解到,無論在何時或何地發現美,美都是由某些要素所組成。認識這些要素並學習如何將其派上用場,就能讓我們晉身為成功畫家的可能性大增。
美的要素彼此其實密不可分,通常很難逐一區別分析。在討論其中一項要素時,可能必須同時提到另一項或另外幾項要素。儘管如此,我們還是應該抱持審慎態度,設法逐一探討美的要素。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