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0924  

在闔家團圓的中秋節,文旦是不可或缺的要角,果農為此片刻不得閒。文旦要及時採收,這不僅是與天上圓月的約定,也是與等待文旦上市的人們的承諾。

 

台灣的文旦柚從何而來呢?這段歷史,得從三百多年前談起。

 

文旦柚的原產地是在中國福建省長泰縣,主要產地是福建漳州。至於台灣的第一棵文旦樹是由誰取得並在何地栽下,年代久遠,已不可考。不過,在史籍中爬梳,可在《台南縣志稿》中發現,台灣引進文旦種植的最早紀錄可一路追溯到清康熙四十年,也就是西元一七○一年。若以文旦樹栽種需要長達十年的時間,才能結出甜美可口的果實特性,得等待很長一段時間才能「驗收」移種在台灣的文旦品質。

 

接著,一七一七年《諸羅縣志》記載:「漳州文旦入貢」,一八三七年《噶瑪蘭志略》與一八四○年《噶瑪蘭廳志》皆寫到:「蘭以瓣大而肉如絲者為貴,名文旦。柚種出漳州」。從這幾段記載可以發現兩件事。一是距離最早的文旦種植記錄也不過十多年,便栽種出可進貢天朝的高品質文旦;二是台灣文旦的「祖籍」原來是福建漳州,當時長在台灣的文旦不稱為「台灣文旦」,而是披掛著漳州文旦之名,送到天子手上。

對於三百多年前將文旦樹帶來台灣的移民而言,或許一開始也未曾預料到,移植到台灣的文旦竟然能成為上得了廟堂的貢品。尤其在清朝時期,文旦樹尚稱不上是高經濟作物,栽種面積與重要性遠遠比不上其他作物。

無論是在當時的諸羅縣或噶瑪蘭廳,文旦樹的栽培並非如今日所見,以專業果園的模式經營,而是零星散佈在家家戶戶的前庭後院中。文旦採收後泰半供自家食用或相送親友,若有多餘的果實才會拿到街上販賣。因此,文旦並非如現今一般做為純粹的商品,全數送往市場中買賣,藉此交換金錢而成為農戶的主要經濟來源。

既然並非因買賣而種植文旦,這些早期移民渡過黑水溝來台,水流湍急洶湧,困難重重,想那波濤兇險、路途艱辛,他們卻在隨身家當之外,還帶上了文旦樹苗一起遷移落腳在台灣,在這片土地落地生根。時光荏苒三百多年,從橫渡台灣海峽的險惡困頓時期,至日本殖民時代,一直到現在,再也不會有人說手中的文旦是漳州文旦了。

相傳在一七八八年的時候,居住於現今台南市安定區的黃灌,以現在所謂的「技術改良」方法,栽培出具有特殊甘味的文旦。古代社會資訊的流通並不發達,要過了六十二年,也就是一八五○年時,一位名為郭藥的麻豆人才聞名而至,向黃灌後代要了六棵文旦樹帶回家種植。之後,郭藥栽培出來的文旦風味竟優於黃灌一家,尤其是郭藥的兒子,還以獨到的技術大量繁殖栽培自家文旦樹。沒多久,麻豆全鎮已遍佈了文旦樹,甚至成為麻豆的名產。

因為郭藥一家的努力,讓文旦的生產品質大幅提升,日本政府甚至將其文旦園列為保護區,不僅派專人管理、禁止一般人進入,採收下來的文旦更全數送予日本天皇享用。一九二七年,一位日本學者的文獻中即以「麻豆文旦」稱呼台灣文旦,後來的文獻也就以「麻豆文旦」做為台灣文旦的品種名稱。

而隨著雲林、花蓮、台東、宜蘭等地區開始栽種文旦,一九九三年前,麻豆文旦的種植面積雖仍維持全台之冠,但後起之秀卯足全力在產量與品質上追趕,已有迎頭趕上之姿。

對這些後起之秀來說,「麻豆文旦」雖是台灣文旦的品種名稱,但若受限於此,根本無法為自家本地產區的文旦打響名號,所以,紛紛皆以當地地名做為品牌行銷。其中,就以「斗六文旦」的名號,最早有意識地透過農民、農會與市公所來齊力打造。

―摘自《果園人生──從代工到厚工的斗六文旦

果園人生cover  

arrow
arrow

    讀書共和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