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在1946年由吳振輝、郭啟彰二位先生首度由新加坡引進莫三鼻魚。
話說1943年,日本治台期間,郭啟彰被徵調至新加坡服役,
軍方借重他的養殖經驗,派他到養殖場飼養「基拉比亞」。
飼養期間,郭先生暗自決定要將牠引至台灣。
到1946年日本戰敗後的第二年,在等待遣返期間,
郭氏遇見了同營的吳振輝,
在閒談中得悉吳也養過這種魚,
也認為此魚適合台灣的環境。
有一天,兩人潛越日軍養殖場的三層鐵絲網,
以內衣充當魚網,撈取當孵化約五天的苗百尾左右,放入空罐中。
返台前夕,郭氏把這些魚苗裝入水桶中,放在營房門角落,
不料卻被同鄉誤以為髒水倒入水溝,
經人告知後展開搶救,最後只救回了16尾。
返回基隆港的十天航程中,
郭氏以自己配給到的生活用水為魚苗換水,
輾轉回到旗津老家時,只剩13尾活著(五雄、八雌)活著,
牠們就是台灣吳郭魚的鼻祖。
「基拉比亞」引進支出並未正式予以命名。
因為牠來自南洋,而有了「南洋鯽」、「南洋鮘仔」的稱呼。
1948年,當時的高雄縣長毛振寰感於郭啟彰在高雄縣境內放養這種魚苗頗具績效,
就以二人的姓氏命名此魚為「吳郭魚」(吳年長於郭),
並於1949年取得台灣「身份證」--農林廳正式發佈命名為吳郭魚。
[吳郭魚變身為高貴的「姬鯛」]
還有一種類似「白變種」(Albino)的吳郭魚,體色和金魚一樣,都是紅色。
早在1960年代末期,就有以色列人以此魚贈送台灣的業者。
後來經過水試所的研究,
1970年代末期,現起台灣紅吳郭魚飼養的熱潮。
日本人看到這種魚後又驚又喜,
立刻把牠命名為「姬鯛」,
並把此魚飼養在半鹹水中,
以生魚片形式上桌。
台灣的商人也就把牠叫做「埃及紅尼羅魚」在市場上銷售,
消費者也樂得購買來自古埃及的「舶來品」。
[21世紀之魚--台灣鯛]
2002年,台灣鯛協會成立,將吳郭魚養殖推向新的里程碑。
台灣鯛其實就是吳郭魚的最新稱呼,
象徵著高品質的吳郭魚--如同蓮霧中的黑金剛,是台灣漁業的驕傲。
吳郭魚引進台灣至今,已經有了完全不同的面貌。
今天,我們在五星級飯店吃到的高級台灣鯛生魚片料理,
就是者種肥美、新鮮、臭土味不再的高級吳郭魚。
不僅如此,台灣在21世紀初,已成為全球吳郭魚的第一大出口國,
也是美國條凍(除鱗和內臟的整條魚)吳郭魚的最大來源。
更了不起的是,吳郭魚還是全世界第一條上太空的魚呢!
~節錄自《鱻事一籮筐:說魚道蝦}魚達人愛講五四三》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