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當第一顆馬鈴薯來到歐洲時,沒有人知道這個不起眼、形狀不規則的植物根部會徹底改變歐洲的飲食習慣和烹飪術。
今日,土蘋果(馬鈴薯)僅次於小麥、玉米和稻米,成為全世界第四大耕作食用植物。
在安地斯山脈居民耕種的約三十種可食用的根莖類植物中,只有土蘋果周遊列國、擁有國際地位。」
馬鈴薯作為印加帝國的建國基礎,深受印加人敬重並稱之為「諸神的禮物」,
甚至賦予他具神性的名字 ”axo mama” (土蘋果媽媽),並將馬鈴薯放入墓中,祈求亡者在前往來世的途中不至於挨餓。
在西班牙人占領印加帝國後,馬鈴薯傳入歐洲,奠定歐洲視馬鈴薯為奴隸食物的根源。
值得注意的是,同一時期,西班牙人也引進了在加勒比海發現的蕃薯。
和生長於貧瘠山區的馬鈴薯相比,人們相信蕃薯更美味,而蕃薯在歐洲區唯獨在西班牙蓬勃成長。
為推動蕃薯的銷售,西班牙人全力煽動「窮光蛋才吃馬鈴薯」的偏見,歐洲各國也相信此說法。
「今日有些負面的語詞仍影射此偏見,如說整日懶臥在沙發上看電視的人為couch potato(沙發馬鈴薯)、
說一個人很懶散則說其Kartoffelblut(身上流有馬鈴薯的血)、
或當人們沒有保持優雅的體態時,則說其走起路來像個Erdäpfelsack(土蘋果麻袋)。
但相較於直指土蘋果是奴隸的食物、
或一臉吃驚的質疑貧富之間是否可能吃同樣的食物,
這些影射還是較不具歧視意味的。」
─摘自《諸神的禮物:馬鈴薯的文化史與美味料理;以激烈方式改變世界歷史的貧民食材》http://ppt.cc/bdCB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