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10月6日。
我在倫敦皇家地理學會的演講廳。
坐滿觀眾的會場,空氣中瀰漫著緊張氣氛。演講台上站著的是,尋找到傳說的登山家喬治・馬洛里(George Mallory)遺體的調查隊隊員。
馬洛里留下「因為那裡有山("Because it's there.")」的名言,在1924年初次挑戰登頂艾佛勒斯峰時就此失去消息。無論他是否真的完成登頂,那是登山史上最大的悲劇。
時隔75年他的遺體被發現的新聞衝擊了世界中的人們。然後,在那一天,由隊員本人親自講述調查的來龍去脈。
橫躺在山坡斜面上馬洛里的遺體沉默不語。調查隊一邊回收著掉落在他遺體周邊的探險工具,一邊注視著他。護目鏡、高度計、火柴、刀子、手帕、鉛筆、手錶、罐頭、筆記本……
透過他的遺物,證明了新的事實。例如,手錶的時針雖然不見了,但從殘留在手錶文字盤面上的生鏽痕跡,可以查明他跌落時手錶停止的時刻。
他們雖然如此的接近馬洛里的艾佛勒斯峰登頂的真相,然而最後,謎團終究是謎團。即便如此,我認為馬洛里的道具依然在訴說著些什麼。
調查隊找到包在手帕裡的信。是家人跟友人寫給馬洛里的信,他吋不離身地帶在身上,以世界最高峰為目標。
知道了這些,我的胸口有股熱流湧上。不只是因為那些信。包著信的手帕,或是其他馬洛里的探險工具,每一個工具的背後應該都有支持著他冒險的故事。在可能的範圍,我想要知道更多。直接面對馬洛里這座神秘的山,應該可以知道他冒險時的想法跟心情吧。
探險遊記通常不太會寫探險工具的故事。可能是因為工具主要的面向是輔助達成目的。但是,即便馬洛里本人逝世之後,探險工具仍持續說著他的探險故事。
現在回想起來,那時的想法,應該就是促成我開始撰寫以探險工具為主角的書的原點吧。
因此,我從自己的探險工具中挑選了45項工具,隨意排列一下,發現部分跟馬洛里的工具有共通之處。
探險用的工具,不只可以求生,更是支持心靈的支柱。
工具既是東西,卻又不然。工具是讓向夢想邁進變成可能的精神般的存在。
【又鬼山刀】
如果問我到無人島一定要帶什麼工具,我會回答利刀。
有一把利刀在手, 可以砍斷樹木搭建小木屋。從削切樹枝做柴薪,到釣魚使用的釣竿、餌鉤都可以製作。透過創意與工藝, 刀子可以製作出各種新的工具、開創生活。
那麼, 在那麼多的選擇當中, 該如何挑選呢?
探險時若能攜帶數種刀具是最理想的。但是在背包裡得塞入各種工具的山野之行中, 可攜帶的物品有限, 在這種情況下, 刀子就必須限縮至一把。有哪種刀子同時具備手斧般強韌,與魚刀的鋒利呢?為此煩惱的我得知了又鬼山刀(Matagi-Nagasa)的存在。那是在東北地區狩獵熊等動物時, 獵人所使用的刀子(譯註: 又鬼指日本東北、北海道地區使用古老的集體狩獵方式的獵人)。
我拜訪了位於秋田縣北部、森吉山西北方的刀具冶製廠。第四代的西根正剛繼承了又鬼山刀的家業。
他站在狹小難行的工作場所, 打著炙紅的鐵。每敲打一次, 鐵的形狀就會變化,就像是有生命的東西。
如山刀文字所示, 刀子的前端尖銳如劍,刀長最長有至八寸(二十四公分)。單刃刀的刀刃前端有補強,外形稍微往上翹曲。傾斜刀子反射出光芒,流露出如刀劍般的壓迫力。
又鬼山刀的別名為「袋刀」。刀柄中空, 只要插上長棒, 就可以快速變成刺槍。對於遭到負傷的熊反擊
的獵人而言, 刺槍似乎是最後的武器了。山刀是僅次於獵人生命最重要的東西。
―摘自《救命工具》
延伸閱讀: